中國鋼鐵行業的重組大幕終于開啟。
6月26日,武鋼股份、寶鋼股份同時發布停牌公告,表示控股股東武鋼集團與寶鋼集團正在籌劃戰略重組事宜。7月2日,兩家公司同時發布了繼續停牌公告。
事實上,武鋼寶鋼重組傳聞已久,但正式公告出來后,還是在資本市場激起陣陣漣漪。
6月30日,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長江商報記者表示,相較“中國神車”、“中國神船”的重組,武鋼寶鋼重組或有著不同路徑,即通過與中石油、中遠交叉持股加強產業端上下游的資本紐帶,通過行業內高低捆綁協作、優勢互補,實現落后過剩產能的削減或轉移,同時加強海外投資合作,進而提升中國鋼鐵企業整體競爭力。
7月1日,武鋼集團一不愿具名人士也對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兩大鋼企重組對武鋼、對整個鋼鐵行業而言都是利好,值得期待。
武鋼寶鋼籌劃重組雙雙停牌
在產業政策的支持下,“緋聞”不斷的武鋼寶鋼終于有望走在一起。
6月26日,武鋼股份發布停牌公告,稱接控股股東武鋼集團通知:武鋼集團與寶鋼集團有限公司正在籌劃戰略重組事宜,重組方案尚未確定,方案確定后尚需獲得有關主管部門批準。該事項可能涉及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與此同時,寶鋼股份也發布同樣內容的停牌公告。7月2日,兩家公司又發布了繼續停牌公告,與5日前的公告有所不同的是,公告中少了“重組方案尚未確定”等字樣。
其實,早在10年前,就有武鋼、寶鋼合并的傳聞,只是如今才成為現實。
公開資料顯示,2005年之前,武鋼集團的規模并不大,產能約900萬噸。就是從那時開始,武鋼集團走上了并購重組之路。當年1月,武鋼集團與鄂鋼重組,12月,武鋼與與廣西國資委簽訂聯合重組協議書,3年后,武鋼重組了柳鋼。此間的2007年,武鋼集團通過定增入股昆鋼集團,持股48.41%,成為后者的控股股東。
公開信息顯示,隨著系列并購重組推進,武鋼集團高峰時產能或達到了5000萬噸。
2008年之后,鋼鐵行情步入下行通道,武鋼集團也感受到壓力。盡管如此,武鋼與寶鋼的合并傳聞并未停息,且隨著新任董事長馬國強的到任,市場更是充滿了對二者合并的期待。
馬國強在寶鋼工作18年,擔任武鋼集團董事長之前任職于寶鋼股份總經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武鋼重工中標寶鋼鋼管條鋼事業部連軋機輥道項目,意味著武鋼重工制造技術得到寶鋼市場認可,這也是武鋼成功進入寶鋼市場的標志。
久傳的重組緋聞即將成為現實,不僅引發資本市場關注,重組方內部對此充滿期待。
6月30日,武鋼集團黨工委一人士稱,具體重組方案等以公司公告為準。
對此,武鋼集團一內部人士表示,此次重組雖然由國資委推動,但集團內部還是很期待。目前,集團去產能、轉型升級的壓力不小。
6月30日,馬國強也在一次專題黨課上公開談及武鋼寶鋼重組,稱意義重大。此前,針對鋼企重組,馬國強曾稱,在產能過剩階段的兼并重組,兼并可能更多的只是手段,而重組才是目的。此前企業只注重了兼并,沒有做重組。被兼并的企業由于各種原因得到了資金的支持,出現的結果是越兼并總的產能越多。
重組背后或是去產能、提質效的迫切要求
武鋼寶鋼重組的背后,或是去產能、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
“武鋼寶鋼重組,我感覺更大程度是為以后大規模去庫存做準備。”7月1日,安信證券一投行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鋼鐵企業普遍存在去產能壓力,相較過去的聯合并購重組,如今的鋼企重組,尤其是國資委推動的重組,實質是為了去產能。
去年3月,工信部發布的《鋼鐵產業調整政策(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到2025年,前10家鋼企粗鋼產量占全國比重不低于60%,形成三到五家在全球范圍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以及一批區域市場、細分市場的領先企業。
今年2月,國務院出臺《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目前,全國多省市明確了具體去產能目標。武鋼、寶鋼也有去產能要求。
5月下旬,世界鋼鐵協會發布的《世界鋼鐵統計數據2016》數據顯示,寶鋼去年產粗鋼3493.8萬噸,居全球十大鋼企第五,武鋼以粗鋼產量2577.6萬噸居中國十大鋼企第六,二者合并的粗鋼產能超過6000萬噸。
其實,近年來,鋼鐵行業過剩產能帶給鋼企扭虧壓力仍然不小。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全國鋼鐵行業陷入巨額虧損,中鋼協百家大中型會員企業主營業務全年累計虧損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虧24倍。
除了產能過剩,國際競爭力不強也是兩大鋼企重組的重要原因。
一鋼鐵業人士稱,前些年,在房地產市場強勁帶動下,鋼鐵業出現了不符合實際的產能擴張,導致粗鋼等低端領域、低端制造過剩,而高端領域、高端制造沒有形成足夠的競爭力。
近日,馬國強公開稱,武鋼寶鋼重組工作已經啟動,這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推動鋼鐵去產能、提質增效的必然要求,是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提升中國鋼鐵行業國際競爭力得的必然要求。
打破慣常思路及格局才可突破
兩大鋼企的重組,不只是簡單的“1+1”,而是通過重新調整產能布局、降低成本,最終實現二者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近年來,國資委先后推動了“中國神車”、“中國神船”的重組,那么此次武鋼寶鋼重組將以何種方式推進,備受市場關注。
6月30日,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與以往的大型央企重組或許不同,武鋼寶鋼重組,不會是形勢上的合并,因為經濟增速下行、需求疲軟而又急需去鋼鐵產能的情況下,簡單合并無法改善鋼企生存環境,只有打破以往慣常的改革思路和鋼鐵企業格局才可能突破。
值得關注的是,武鋼寶鋼均于近期完成交叉持股計劃。
6月21日,武鋼股份公告稱,武鋼集團將所持公司5億股無償劃轉給中遠集團。武鋼集團稱,這是為了深化雙方戰略合作,促進生產經營長期穩定發展。4天前,以相似理由,中國石油宣布將6.24億股A股股份無償劃轉給寶鋼集團,市值約45億元。對此,業內稱,同一產業鏈上的國企將在產業鏈上下游尋求協同效益,相互取長補短,推動戰略合作,并實現產業結構層面的多元化經營,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沈萌認為,完成交叉持股或是此次兩大鋼企重組的一個信號。在他看來,通過交叉持股加強產業端上下游的資本紐帶,通過鋼鐵業內高低捆綁協作,真正實現消減轉移過剩產能。
長江商報記者查詢發現,武鋼建立時間早,是一家傳統的鋼鐵生產企業,擁有先進的鋼鐵生產線,武鋼重工中標了不少高端項目。寶鋼成立時間稍晚,是現代化程度較高的鋼鐵生產企業,管理較為先進,具有領先技術及高附加值產品等優勢。
“寶鋼向武鋼輸出管理、技術,統一供應鏈管理,海外投資合作。”沈萌說,兩家鋼企攜手去落后過剩產能,統一供應鏈管理降低成本,能提升二者競爭力,從而為新階段深化國企改革帶來示范性及溢出效應。
在中信證券一分析師看來,兩家重組,優勢互補放大效應明顯。武鋼有防城港項目,寶鋼有湛江港項目,重組將雙方從競爭轉化為優勢互補,通過重新進行產能布局,達到一致面對國內國際市場,從而提升中國鋼企競爭力的目標。
一名住鋼花新村的武鋼老工人認為,鋼企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重組后,如果能去低端產能,整合研發技術力量,同時將重點轉向新領域,如科技成果轉化、新的增長點培育等,武鋼崛起之時可能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