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錄得50.6,較6月大幅上漲2.0,自2015年2月以來首次進入擴張區間。制造業顯著反彈,中國經濟企穩跡象初現端倪,或與三季度財政政策逐漸落地有關。
分項數據大多表現強勢
從分項數據來看,財新中國制造業PMI的幾乎全部分項數據均表現強勢,一掃6月的頹勢。其中,產出指數是拉動整體PMI走強的主要力量,不僅時隔4個月再次進入擴張區間,且創下2014年7月以來最高。增產的廠商普遍表示,銷售改善和新產品的問世是產出增長的原因。新訂單指數時隔3個月重新回到擴張區間,并達到2015年2月以來最高增速。新出口訂單指數有所回暖,但依然位于收縮區間,所以新訂單指數的上漲主要反映了內需的改善。新出口訂單已經連續第八個月收縮,6月中國出口同比繼續下跌,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幾乎全面下跌,僅對金磚國家出口維持0.3%的正增速,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均為負值。7月貿易情況可能更能反映英國退歐公投的影響,雖然高頻數據顯示,主要經濟體經濟情況并未遭到明顯沖擊,但外需依然不樂觀。8月新出口訂單指數或難進入擴張區間。
就業指數略有上漲,但依然處于收縮區間。與此同時,積壓工作指數連續第5個月擴張,并創下2011年3月以來最高值。受訪廠商表示,積壓工作的增加是因為新訂單增加過快以及人手不足。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7月當月就業指數依然在收縮,表明廠商短期可能仍在觀望經濟是否真正企穩,若經濟連續數月復蘇,就業指數也有望再次擴張。就業指數的收縮也反映了廠商仍在控制成本,7月投入價格指數創下今年4月以來最大增幅,而6月該指數還處于收縮區間。廠商表示,7月原料價格上漲導致成本提高。不出意外的是,7月的出廠價格指數也大幅上漲,這是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傳導效應。7月中國南方出現了罕見的洪澇災害,對糧食、蔬菜、禽畜類生產影響較大,或間接推動了原材料價格的上行。但洪澇災害影響有限,以往的洪澇對CPI影響較大的年份均伴隨著“南澇北旱”,但今年洪澇對糧食的影響很快消退,北方也沒有明顯干旱的跡象,預計后期原材料價格或將下行,并拉動投入和產出價格指數下行。
7月產成品庫存指數回到擴張區間,上次廠商庫存擴張還是今年1月。采購庫存指數和產成品庫存指數都處于擴張區間,均為數月以來首次增長。1-6月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增速再創歷史新低,累計同比增速再降0.8個百分點,至-1.9%;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進一步降至14.4天,同比減少0.6天。工業企業在利潤企穩的情況下仍在加速去庫存。原因在于,一是本輪工業企業利潤回升的幅度較小,二是企業家對經濟前景普遍信心不足。7月庫存增速有望較6月好轉。
庫存增加的同時,7月采購數量指數也出現增長,3月以來首次處于擴張區間,且創下2014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采購增加主要由于銷售改善,這也給供應商帶來了壓力。7月供應商供貨時間再次放緩,因新訂單任務較重。
統計局PMI再回收縮區間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9%,較6月下跌0.1個百分點,時隔5個月再次回到收縮區間;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9%,上漲0.2個百分點。財新制造業PMI大幅上漲而統計局制造業PMI繼續回落,二者的背離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統計樣本的不同。
統計局的樣本企業包含了更多大中型企業,7月大型企業的PMI依然處于枯榮線以上,且較上月繼續回升。拉低統計局PMI的是中小型企業。具體來看,大型企業PMI為51.2%,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持續高于臨界點;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8.9%和46.9%,比上月下降0.2和0.5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落,均低于臨界點。統計局中小企業的PMI與財新PMI也出現背離,也反映出二者調查樣本差異較大。一方面,統計局PMI的樣本企業在全國范圍內分布更為平均,財新PMI的樣本企業可能更集中于東部地區。另一方面,統計局PMI樣本企業的行業分布可能更為全面,尤其是重工業比重相對較高,而財新PMI樣本企業的行業分布可能更集中于輕工業。
從分類指數看,在構成制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于臨界點,從業人員指數和原材料庫存指數低于臨界點。
財政政策地位更凸顯
7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數據超出了我們預期,統計局制造業PMI雖然下滑,也依然位于枯榮線附近。雖然我們一直認為在二季度經濟表現不佳的情況下,政府會加大財政刺激,但并沒有想到反彈會來得這么快。我們從6月的調查情況也了解到,很多基建項目都已經審批完畢等待落地,7月經濟反彈跟財政刺激加碼有直接關系,政策效果已經初現端倪。但一個月的反彈并不能證明經濟已經企穩,下行的壓力仍存,下半年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支撐不能松懈。
在上周召開的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上,下半年經濟工作的基調已經確定。會議除了明晰“三去一降一補”的實施重點,還將財政政策放到更重要的位置。這也預示著下半年財政政策將在撬動民間投資和繼續加碼基建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以期穩定總需求。而貨幣政策將更加強調信貸投放的“穩健”,仍以配合財政發力為主,注重引導資金“避虛入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