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國企業績迎來“開門紅”:根據財政部數據,今年前兩個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同比增長40.3%。
此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1至2月份,國有控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倍,增速創下近年來新高,也遠快于其他類型的工業企業利潤增速。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表示,在去年國企利潤增速實現由負轉正的基礎上,今年這種向好勢頭得以延續。這一方面源自工業領域去產能等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另一方面表明國有企業內部從嚴管理、瘦身健體,促進了企業效益的好轉。
“去產能帶來的上游工業品價格上漲,是工業企業利潤回升的主因。”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說。
據唐建偉分析,因為價格上漲帶來的利潤增加約占到前兩月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22.7%,而由于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等行業主要是國有控股企業,這些行業的利潤回升直接導致國有企業效益明顯復蘇。
統計數據印證了這一判斷。財政部的消息顯示,前兩個月,國企石油石化、煤炭、鋼鐵等去年同期虧損的行業全部轉為盈利;交通、電子和輕工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
除了工業品價格上揚的原因,國企狠抓降本增效,大力推進“僵尸企業”處置和特困企業專項治理,努力止住“出血點”,也是近期企業效益回暖的重要因素。
國務院國資委數據顯示,去年中央企業百元收入負擔的成本費用同比下降0.5元;全年央企壓減法人單位2730戶,減虧43.9億元,減少管理費用49.1億元。
李錦分析說,今年二季度,國企利潤好轉的勢頭有望延續。這有利于穩定各方面預期,有利于加快推進國企改革,特別是有助于提升社會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積極性。
不過,他同時表示,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相較于短期的數據變化,更應關注國有資本布局結構的調整優化,加快培育電氣機械、醫藥等新的利潤增長點,提升國企利潤增長的穩定性。
業內人士表示,PPI在未來幾個月見頂的概率較大,后期應關注降本增效、行業格局優化等因素對企業盈利的支撐作用,抓住改革“窗口期”,彌補管理短板,釋放改革動能,為供給側結構調整、提高勞動生產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