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南部“石油之城”巴士拉以西的魯邁拉油田,是該國第一大油田。當記者晚上打開窗戶,發現外面亮如白晝——油田里大大小小的火炬燃燒著伴生氣,不分晝夜地吐著火舌。
進入夏季,魯邁拉白天的氣溫直奔50攝氏度,加上火炬的炙烤,更加炎熱異常。荒漠、油井、處理站、火炬,是這里常年來的單調風貌;而由中國企業承建的一座“綠色油田”項目正拔地而起,為當地帶來一抹“綠色”,讓伊拉克重獲發展活力。
“不妥協”的努力,達成了“不妥協”的質量
魯邁拉油田早期電站項目是“綠色油田”項目之一,由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承建,合同金額4.23億美元,預計今年年底完工。早期電站裝機容量15萬千瓦,每年可有效利用約5.2億標方的伴生氣發電,減少300噸左右的二氧化硫排放。
“若以1個伊拉克普通家庭月用電量100千瓦時計算,電站每年可滿足超過100萬家庭的用電需求”,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魯邁拉早期電站項目部副總經理蔣峰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全部用于油田生產,每年能滿足生產6.3億桶原油所需的電量”。他說:“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這個電站對于伊拉克意義都不一般。”
“毫無疑問,項目可以平衡油田擴大規模與產能不足的矛盾,有助于伊拉克生產的恢復。”伊拉克《明日報》這樣評價早期電站項目的意義。“來自中國等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將讓這一地區重現發展的活力。不僅僅是石油產業,電力、民生都將因此得到改善。”
西方國家在石油行業占據著壟斷優勢,對這一領域的項目標準要求非常高。早期電站項目業主英國石油公司對關鍵設備和工序的控制就特別嚴格,有著幾近苛刻的要求,甚至一開始還對中國技術心存疑慮,但最終中方用事實證明了中國技術的過硬質量。
以發電機混凝土基礎澆筑工程為例,英國石油公司對精度的要求規定最大偏差不超過2毫米。這是一個幾十米長的龐然大物,必須一次整體澆筑完成,施工時正值雨季,難度可想而知。然而僅僅25天,中國公司就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中國質量”“中國速度”給業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隊伍完成得非常出色。”油田設施項目經理、來自英國石油公司的馬克·泰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方從管理水平到執行能力都非常值得稱贊。我一度認為在如此短的工期內,高標準地完成基礎澆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堅定地說,項目質量是堅決不能妥協的,中國工程師用“不妥協”的努力,達成了“不妥協”的質量。
“中國制造”昂首走進國際石油高端項目
“長期以來,‘中國制造’很少出現在國際石油高端項目中,因為國際石油巨頭對中國產品信任不足。”蔣峰說,這是業內頗令國人無奈的事實。投標初期,業主要求全部主要設備來自歐美發達國家,其他大宗材料和小設備必須來自亞洲較發達國家。
經過投標團隊大量細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終成功說服業主接受部分來自中國的產品。“中國制造”昂首挺胸,走進國際一流石油公司的項目,合同總金額約1.74億元人民幣。
“我們非常樂見‘中國制造’應用在項目中。”泰勒說,“事實證明,‘中國制造’真的非常了不起。”
“中國不僅以‘中國制造’聞名世界,還以施工隊伍的執行能力著稱。”該項目伊拉克當地合作伙伴、一家土建施工公司的項目經理阿里·薩拉姆在接受采訪時向記者強調,他近幾年來目睹了當地多個項目遭遇擱置,導致石油資源開發放緩,經濟停滯不前。而中國公司正在改變這一狀況,提供就業機會和“發展的希望”。
伊拉克百廢待興,然而受國際油價低迷、安全形勢嚴峻掣肘,不同地區的發展并不均衡:南部產油區的失業率、貧困率依然偏高,經濟行業結構沒有根本好轉。“許多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只能打零工。”薩拉姆說。經過與中國伙伴兩年的合作,薩拉姆的公司已經成長為擁有600名員工的企業,年收入2000萬美元。
據統計,早期電站項目當地雇員占比70%,項目高峰階段現場總人數達到1126人,其中當地雇員有近800人之多。“在伊拉克戰后重建的道路上,中國公司功不可沒。”《明日報》說:“伊拉克前總理馬利基就曾表示,伊拉克需要中國,伊中兩國必須繼續加強各領域的合作,尤其是政治和經濟領域。”
伊拉克戰后重建市場潛力巨大,需要從零開始更新石油、天然氣、能源等領域的基礎設施,這為中伊兩國在“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加強產能合作提供了機遇。
“伊拉克的經濟發展依賴石油項目。我們并不缺少資源,缺少的正是像中國伙伴這樣的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中國伙伴給我們的發展注入動力,我們需要減少半途而廢的項目。”薩拉姆說。
數據顯示,到2015年,中國成為伊拉克最大貿易伙伴,伊拉克是中國在阿拉伯國家第三大貿易伙伴。在此基礎上,兩國在石油領域的合作還可以進一步深化,用實實在在的建設驅散戰亂的陰霾。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公司的全球化水平和本地化適應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實現了雙贏。”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伊拉克分公司總經理李兆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