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大型風電場可能會對當地氣候產生增溫效應。此項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29日的《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中。研究者稱:“我們認為,這一升溫現象主要歸因于風電場。氣溫改變可能是由于風電場產生的能量效應以及渦輪機產生的運動和渦流。”
2003年至2011年,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德克薩斯州大型風電場周邊的衛星數據,發現設置了大型風力發電場的地區在夏季的幾個月中,夜晚平均地面氣溫比附近沒有風力渦輪機地區的氣溫增加了0.65℃。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認為,夜間近地面層大氣較穩定,暖層常在冷層的上面,但風機葉片旋轉造成暖空氣下行,冷空氣上行,導致近地面夜間溫度升高。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宗慈等人曾對風電場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她認為,大量建立在觀測和數值模擬基礎上的研究表明,風電場會對局地下游氣候有明顯影響,主要是造成下游風速明顯減弱,同時對下游氣溫也有明顯影響,變暖或變冷則取決于局地近地層大氣穩定度特征。
風電場除了對局地氣候有影響外,是否會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羅勇告訴記者,目前在國際上此類研究還比較少。曾有研究人員利用兩個美國的全球大氣環流模式進行了敏感性試驗。他們假設北半球中緯度的三個風能資源豐富地區全部建設了風電場,大約覆蓋全球10%的陸地。以此為假設的研究結果表明,風電場的影響不僅是局地的,還可能有大范圍的氣候效應。但這種大范圍影響在有些地區表現為變暖,而在另一些地區表現為變冷。
需要強調的是,由于試驗的不確定性,風電場究竟對全球氣候有何種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不過,羅勇認為,美國的研究并不應該給風電長期發展前景投下陰影。風能資源的規模化發展能夠大量減少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從而減緩氣候變化的幅度和速度。目前有限的研究已證明,大面積建立風電場對全球的增暖效應遠低于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