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研究員6月7日下午在紀念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里約宣言”簽署20周年主題報告會上表示,中國可持續發展應構建生存安全、發展安全、生態安全等3條安全保障線。
——生存安全保障線是養活未來中國15億人口的空間設置。中國的未來人口高峰約為15億,所需糧食不可能依靠世界市場供應。按國際標準,一個國家的糧食自給率達到90%-95%,才能獲得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臨界門檻,也才獲得國家的基本生存安全。因此,中國嚴格控制現有18億畝耕地的規模,就必須成為國家控制的一個剛性指標。
按每人每年平均消費400公斤糧食計算,中國在達到15億人口時,每年需消耗糧食6億噸以上。目前中國年產糧達到5.5億噸,還有一定缺口,加之每年受自然條件變化影響,18億畝中平均還需扣除2億畝的自然災害和中低產田的損失,這樣就要求剩余的16億畝耕地,每年每畝平均產出不低于380公斤。
——發展安全保障線是保障中國人均財富到2050年不低于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條保障線將以現有的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3大經濟區為面,以10個左右的經濟發展走廊(沿交通、沿江、沿海)為線,以50個中心城市為點,共同組成高集聚度、高開發度、高生產能力的集聚國民財富空間。國家發展安全保障線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提供充分動力,是國家財富積累的主戰場。
這個保障線的核心設計是由30萬平方公里組成的高集約發展區和與之相配套的土地(如城市、交通、礦山、基礎設施等),按1∶3的比例來計算,整體上該保障線的總面積達120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3%。在這30萬平方公里的核心土地上,要求每平方公里年平均產出達到5.5億元人民幣(按2011年不變價),意味著到2050年的預期產出可達160萬億元人民幣,是中國2011年GDP產出的4倍。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保障線:目前國家劃定約2400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5%,這些需要嚴格保護的國土空間再加上集約發展后騰出的土地,將成為為中國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服務、生態屏障和生態平衡的基礎。
牛文元指出,中國在未來的30年中,基本上仍然對應著“人與自然”關系和“人與人”關系的瓶頸約束期,表現為“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效率與公平需要調整和重建”的關鍵時期。
隨著中國面臨人口壓力、能源挑戰、資源短缺、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等瓶頸約束的增大,如何深化踐行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如何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如何進一步提高國家創新能力、如何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避免“增長停滯”“拉美陷阱”的發展怪圈,應成為當前和未來中國發展必須思考的核心問題。“嚴重制約中國未來發展的挑戰,只能通過加速發展方式轉變,堅持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