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已經勝利閉幕。這其中,歷歷在目的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極不平凡五年”的精彩論述,對我們的啟迪還很多,更促使我們去深入思考:過去幾年做了什么,怎么做得更好,下一步怎么做。
10月21日,在黨的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立峰強調,“結合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鋼鐵方面的去產能工作,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穩步向前推進。截至目前,去過剩鋼鐵產能已經超過1.1億噸,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何立峰的講話是對當前去產能工作的肯定。鋼鐵行業去產能是去產能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鋼鐵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實現脫困發展的必由之路。到如今,鋼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近兩年來,中國鋼鐵行業逐漸走出低迷,內生動力有效增強,改革成效顯著。“近兩年來,中國壓減的煉鋼產能,相當于世界產能第二位日本全國的煉鋼產能,比世界任何其他國家的煉鋼產能都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專家李全功形象地概括了鋼鐵去產能的顯著成果。
中國的鋼鐵去產能不到兩年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也為世界鋼鐵市場回暖提供了重要支撐。“中國去產能讓全球鋼企受益。”日前,世界鋼協總干事巴松表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公布去產能目標的國家,并建議其他國家學習借鑒中國去產能的做法。巴松的感慨背后,反映的是近段時期以來,中國鋼材價格合理回升,規范鋼鐵企業有效供給有序增長,合乎市場運行規律,大多數鋼鐵企業的經濟效益繼續好轉,也讓國際市場鋼鐵的供需重新呈現出健康有序之勢。
砥礪前行,不忘初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2017年鋼鐵去產能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2017年是鋼鐵去產能深化之年,也是攻堅之年,更是決勝之年。”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產業,鋼鐵行業不僅融入了時代發展,還擔負著前行責任。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而要做到這一點,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更是不可或缺的。
“兩只手”發力促鋼鐵結構性調整
談到鋼鐵去產能,首先需要了解鋼鐵行業為什么要去產能。鋼鐵行業在我國有特別重要的位置,當年曾經是“以鋼為綱”,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鋼鐵行業在做大上有了很大的進展,滿足了現代化建設對鋼鐵的需求,現在鋼鐵的表觀消費量每年超過7億噸。
“在發展過程中,也確實存在著一些過剩產能的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對此有著精準的判斷,“目前我們整個鋼鐵的產能還是有相當的數量,我們要使供給與需求相匹配。”
從行業情況來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內需求增速趨緩,一段時期以來,我國鋼鐵工業供過于求的矛盾日益凸顯,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普遍經營困難。2015年,鋼材價格創出有指數記錄來的新低,加上鋼鐵企業財務成本普遍偏高,鋼鐵行業虧損面大幅擴大,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勢必危及行業健康發展,甚至影響到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大局。
“鋼鐵行業持續多年產能過剩帶來的結果是惡性競爭,曾經一噸鋼材的賣價還不如一噸白菜的價格。”黨的十九大期間,許多代表熱議起鋼鐵發展歷程。與“一噸鋼材的賣價還不如一噸白菜”現象同時存在的是,廢鋼鐵熔化后進行澆鑄成的“地條鋼”充斥市場,這些“地條鋼”產能一度擠占了正規鋼鐵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因此,2016年以來,各有關方面共同努力,強化工作舉措,使鋼鐵去產能有了準確的施策之道,即做好市場化+法制化的“兩只手”施策。“盡管超額完成了2016年鋼鐵去產能目標任務,但實際推進過程并不容易。”有關人士表示,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此,成立了由23個政府部門和2個行業協會組成的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以保障各項工作有序扎實推進。
其次,進一步強化法治手段淘汰落后產能。2016年底,國務院常務會議處理江蘇省新沂市華達鋼鐵公司違法生產“地條鋼”事件后,部際聯席會議根據會議精神,對排查取締“地條鋼”進行了全面部署。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波認為,“地條鋼”產能屬于違規、不合法產能,擾亂了市場、污染了環境、帶來了安全隱患。因此,當我國鋼鐵工業已從增量發展進入減量發展階段,化解過剩產能、全面徹底取締“地條鋼”勢在必行。這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
在行業面臨極大困境、企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去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順勢而為,積極開展淘汰落后產能、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和聯合執法三個“專項行動”,以及取締“地條鋼”專項督查和抽查,并依法依規查處了河北安豐鋼鐵等一批違法違規鋼鐵建設項目,并向全社會通報,形成了有效遏制違法違規的強大聲勢,確保達不到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標準和產業政策要求的鋼鐵產能依法依規退出。
與此同時,“兩只手”并用還體現在“僵尸企業”退出、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三大重點上,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齊心合力。更重要的是,我國在繼續推動鋼鐵去產能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統籌處理好去產能和穩定市場供應關系的方法。在鋼鐵去產能任務超額完成的同時,更加注重保持市場供需基本平衡,避免市場價格出現大幅波動,為去產能創造更加寬松、穩定的市場環境。
鋼鐵去產能率先完成任務成效顯著
2016年8月31日,這是一個讓包鋼人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上午,在近200雙眼睛的注視下,屹立了56年的2號高爐開始拆除。這讓曾在2號高爐工作的“老煉鐵”杜攀峰心里難以割舍。不過,他也最終釋懷了,因為在國家、內蒙古自治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拆除環保不達標、設備相對落后的2號高爐勢在必行。拆除2號高爐之后,杜攀峰和他的工友們先后有200多人被安排到其他崗位工作,有的去了新廠,有的在本單位轉崗。雖然收入降了,但是他坦言自己年齡也大了,從事壓力相對小一點的工作更適合自己,同時也能為年輕人的快速成長騰出崗位。“老煉鐵”的這番話,代表了包鋼廣大干部職工的心聲。
去產能難,不去產能更難。鋼鐵去產能正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行業脫胎換骨,讓行業、企業在陣痛中真正走出一條富強健康之路。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鋼鐵去產能成效顯著。2016年全年共壓減6500萬噸以上,超額完成2016年化解4500萬噸粗鋼產能的目標任務。2017年壓減5000萬噸左右的目標任務,到年底有望超過這個目標。2016年以來,全國已壓減粗鋼產能超過1.15億噸。
隨著鋼鐵低效產能和落后產能的退出,粗鋼產能利用率大幅回升到75%以上,逐步向合理區間回歸。2016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員企業實現利潤304億元,同比扭虧增盈1083億元,鋼材綜合價格指數由年初的56.4點上漲到99.5點,漲幅76.5%;2017年1~8月份,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員鋼鐵企業實現利潤919億元,同比增加725億元。
在鋼鐵行業逐步企穩的情況下,國家對“地條鋼”打擊力度空前。今年3月,林念修在2017年鋼鐵去產能工作會議上斬釘截鐵地下了“投名狀”:“堅決淘汰鋼鐵落后產能、2017年上半年徹底取締‘地條鋼’。”截至2017年7月底,各地排查發現的“地條鋼”產能已按照“四個徹底拆除”的要求取締到位。通過近一年的“地條鋼”集中整治,有效凈化了市場環境,扭轉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對建立行業公平競爭秩序起到了關鍵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司負責人介紹,“去產能并不是一帆風順,通過中央抽查、地方自查等方式逐步推進鋼鐵產能真正退下去,地方、企業也從開始存在的一定排斥心理通過鋼價上漲帶來利潤從而轉變為支持大力去無效產能。”2015年曾對鋼鐵企業做過去產能摸底問卷調查:“當時企業基本不抱信心,通過努力,現在的企業態度完全改觀。”
在去產能良好市場預期下,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兼并重組被認為是去產能的重要推手。河鋼集團收購斯梅代雷沃鋼廠,邁出國際化的堅實步伐;寶鋼、武鋼合并為中國寶武集團,實現了中國鋼鐵產業戰略性的重組;馬鋼、太鋼研發的時速350公里高速動車組輪、軸材料完成60萬公里運行考核,奠定高鐵輪軸國產化基礎……這一系列結構性重組充滿著遠見卓識。
“在我國目前的發展態勢下,鋼鐵行業的兼并重組是必然趨勢,2016年的寶武合并成為我國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一個典范。”寶武集團武鋼科技創新部副部長袁偉霞詳細講述了寶武合并后的重組合力。“寶武合并提高了我國鋼鐵行業的集中度,在當前鋼鐵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可以更好地凝聚力量、提高整個鋼鐵行業的競爭力,是打造鋼鐵強國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
企業有利潤,行業有活力。在鋼鐵去產能中經歷過沉浮的鋼鐵企業也在進一步思考鋼鐵行業的未來發展。本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繼壯認為,去產能決不是簡單地做“減法”,不能僅僅理解為量上的增減。如果去掉了過剩產能后產品質量還停留在中低端,就失去了去產能的意義。因此,“我們不能把眼光僅僅集中在去除過剩產能上,還要把出發點放在優質產能的同步提升上,優進與劣退要同步進行。”陳繼壯說。
在陳繼壯看來,去除落后、低效產能,與提升優質產能利用率要同一個步調。只有讓優質產能全面占領主流市場,不給低效產能休整復出的機會,才能保證去產能的連續性,才能真正提升有效供給質量,形成良性循環。“我們要找準突破點。一方面,要用需求側的高標準倒逼供給側的質量提升,引導鋼鐵產品向高端邁進,提升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供給側也要主動提升質量,促進鋼鐵行業的結構優化升級,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陳繼壯說,“供需兩側只有同頻共振,才能相得益彰。”
回顧去產能近兩年來的成績,不能不讓人動容。
“世界奇跡。”巴松代表世界鋼協向中國政府、中國鋼協和中國鋼企在化解鋼鐵過剩產能方面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謝,去產能不僅使中國鋼企受益,也讓全球鋼企受益。
中國鋼鐵產業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面對鋼鐵產能過剩這一全球性問題,中國毫不回避、勇于擔當、率先發力,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優越性,以全新的理念,科學的安排,有力的組織,周密的部署和高效的行動,在世界工業史上前所未有地實現以億噸計的過剩鋼鐵產能穩定退出。此外,中國也提出并參與創建了G20鋼鐵產能過剩全球論壇,為全球化解鋼鐵產能過剩矛盾做出了積極而有效的努力。
落實、加強、繼續
“踐行正確政績觀,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司長年勇對鋼鐵去產能工作感觸尤深:我們在過去的一年里做了許多工作,最為艱難也最為復雜的工作莫過于鋼鐵去產能,我們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在協調推進鋼鐵行業實現脫困發展做出了實實在在的努力,鋼鐵行業的復蘇和振興就是最好的回饋。“目前,鋼鐵去產能已進入攻堅階段,2016年任務全面完成,市場預期有所改善,鋼鐵行業運行穩中趨好,各方面對去產能的共識進一步增強。”
在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6號),對化解鋼鐵行業過剩產能進行了全面部署,確定了在近年來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的目標。
2016年底,國家有關部門派出專項督查組、驗收抽查組,實地調研所有承擔去產能任務的鋼鐵企業,指導和督促實施進度,確保了提前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總結宣傳推廣了杭鋼、攀鋼等企業在產能退出、職工安置、資產處置、轉產轉型等方面的有效做法和先進經驗。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的年度目標。部際聯席會議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突出嚴格標準,加快落后和無法達標產能退出。同時,鼓勵通過兼并重組壓減過剩產能。
寒冬難熬,但曙光已現。鋼鐵行業的一段困難時期和去產能以來取得的成效,充分展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行業經濟的積極作用,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因此,業內眾多專家做出判斷,中國鋼鐵市場已經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產量與銷量完全取決于市場需求,企業會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決定它的產量與銷量。
從行業周期來看,以日本為例,在1982年產能達到頂峰后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去產能周期,比較明顯的兩個階段為1982~1992年和1996~2006年,每個去產能階段都伴隨著產能利用率的提升。在行業完成產能出清后,供需恢復平衡。從美國近40年的鋼鐵產能周期來看,一次比較明顯的去產能過程在1981~1990年之間。1981年前美國粗鋼產能達到頂峰,隨后由于需求萎縮導致產量下降,產能利用率大幅下行至50%以下,隨后開始了一段長達9年的去產能過程,產能利用率攀升至1989年的接近90%水平。
由此可見,鋼鐵行業去產能是個較為漫長且期間反復較多的過程。對我國來說,能在短短兩年間取得這么大的成績委實不易。
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將沙鋼近年來取得的成績歸功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轉型升級信心,做精做強鋼鐵主業”。他表示,“鋼鐵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未來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殲滅戰,而是穩中求進的持久戰。“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鋼鐵企業只有在‘供’與‘求’的不斷調整中,才能從產業鏈的低附加值端走向高附加值端。”陳繼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滿信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