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收到發改委《關于新核準煤電機組電量計劃安排的復函》稱,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2015年3月15日文件頒布實施后核準的煤電機組,原則上不再安排發電計劃,投產后一律納入市場交易和由市場形成價格。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積極推進電力直接交易,完善規范交易機制,為市場競爭創造條件。
隨著煤電去產能的深入,很多省份都對新煤電機組做了這樣的規定。
“這意味著新核準并網的煤電機組未來都要在市場中尋找定位,電量、電價不再有鐵飯碗。”華創證券分析師王秀強表示,這項規定的目的是把煤電推向市場,一是通過市場化手段加速煤電去產能,二是為電力市場化交易創造條件,更多煤電參與市場競爭,三是通過增量煤電項目市場交易發現價格,優勝劣汰,倒逼存量機組改革。
需要一提的是,隨著新電改不斷深入,電力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大用戶直購電、跨省跨區競價交易、售電側零售等具有市場化特質的電量交易已初具規模,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比日益提高。
電力市場化對于產能過剩的煤電行業來說,既有很多的機遇,又面臨激烈的競爭。
“政策導向是新機組新辦法,老機組計劃分配電量的比例預計也將逐步減少,發用電計劃放開后,只能說得市場者得天下。”王秀強還表示,很多電企不愿意走市場,還希望發計劃。
實際上,今年以來,繼煤炭、鋼鐵之后,煤電去產能也被國家正式列入計劃。
前不久,能源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7年前三季度能源形勢和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工作進展情況時稱,今年前三季度煤電利用小時約3300小時,同比改善趨勢明顯;已淘汰關停落后煤電機組約240萬千瓦,停緩建煤電產能工作已完成年初目標。
能源局數據還顯示,煤電建設速度明顯放緩,前三季度全國主要發電企業煤電建設投資同比下降25%,煤電新投產裝機同比減少,煤電利用小時數約3300小時,利用小時數和發電量同比增加,調控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王秀強認為,在發電機組供大于求的格局下,新建機組投資將會更加謹慎,這應該是煤電機組跑馬圈地的拐點。
而煤電去產能初見成效,火電行業的盈利水平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