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愛平,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啟元律師事務所主任。他提出了優化和完善農林生物質發電產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建議。
背景
扶持并發展農林生物質發電,是國家《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的戰略目標,是改善環境質量,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任務。
國家能源局《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50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900億千瓦時,其中農林生物質發電為700萬千瓦。根據國家能源局今年1月24日發布的數據,2017年我國生物質發電累計裝機達1488萬千瓦,年發電量為7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7%。農林生物質發電已投產項目達300多個,核準待建的有300多個。
農林生物質發電所用燃料主要是農作物秸稈及農林業生產、加工產生的剩余物和一部分廢棄家具、建材。農林生物質發電企業發明了一系列收集、打捆、翻曬的機械,引導加入農民參與農林廢棄物的收集行列。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提高了他們的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農林生物質發電企業正全面轉向熱電聯產分布式能源電站業務,一個電廠可以帶動一個產業園區或小城鎮,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引擎。
行業當前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是按《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財稅[2008]117號)(以下簡稱“所得稅優惠目錄”)和《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財稅[2015]78號)(以下簡稱“增值稅優惠目錄”)兩個文件執行。
其中,所得稅優惠目錄中第三項類別“再生資源”對農林廢棄物的表述為:農作物秸稈及殼皮,包括糧食作物秸稈、農業經濟作物秸稈、糧食殼皮、玉米芯,要求產品原料70%以上來自所列資源。增值稅優惠目錄中對農林剩余物及其他的表述為:畜禽糞便、稻殼、花生殼、玉米芯、油茶殼、棉籽殼、三剩物、次小薪材、農作物秸稈、蔗渣,以及利用上述資源發酵產生的沼氣,要求產品原料或者燃料80%以上來自所列資源。
從宏觀上看,上述兩個政策目錄的行業涉及面很廣,而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處于所有資源綜合利用價值鏈的最末端,是生物質5種利用方式——— “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中前“四化”后不能再利用,且在“能源化”中擇優利用后不可再利用的剩余部分。它的第一功能是環保。由于兩個政策目錄沒有涵蓋行業所有可利用資源品種,造成地方執法部門普遍“生搬硬套”這兩個政策目錄,導致行業存在極大的政策違規風險。
從微觀上看,農林生物質發電廠投資成本高、投資強度大、回收周期長,企業燃料成本普遍超過經營保本的上限值0.5元/千瓦時。行業的上網電價是0.75元/千瓦時 (含基本電價和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各省基本電價在0.35~0.45元/千瓦時之間,補貼電價一般在項目投產兩年后才開始結算。行業中幾乎所有企業都在高負債經營,沒有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環。
另外,農民收集農林廢棄物的行為是不連續和臨時性的,季節性很強,而農林廢棄物不能作為免稅農產品開票,很大程度上挫敗了農民的積極性,很多農民被擋在收集和處理農林 “垃圾”的門外,增加了收集難度。
從政策本身來看,這兩個政策目錄對農林廢棄物品種的表述不一致。所得稅優惠目錄在2008年出臺后再未進行修訂和完善。增值稅優惠目錄經過幾次修訂已比較完善,但對行業利用的農林廢棄物品種沒有全覆蓋。
建議
建議對上述兩個政策目錄同步修訂和完善,一是將農林生物質發電行業收集利用的農林廢棄物品種全部納入,并取消技術標準中對農林廢棄物的比例要求;二是統一兩個目錄對農林廢棄物品種的表述方式和內容。
把農林廢棄物作為免稅農產品,讓農民享受免稅農產品的相關優惠政策,更大程度地調動他們收集農林廢棄物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