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駐外的員工,除了英文還要盡量學習一點當地語言。哪怕是最簡單的打招呼和致謝,都會拉近與人的距離,比如在印尼學會說Salamat Pagi (早上好)和Terima Kasih(謝謝),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海關都不收你小費了。”講起如何更好地為“一帶一路”國家“充電”,協鑫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國際事業部助理副總裁魚曉東風趣地說:“要先學習好當地語言,盡可能與當地民眾做朋友。”
再過兩個月,魚曉東負責的協鑫在印尼的卡巴(Kalbar-1)燃煤發電項目就要開工建設了。這個項目不僅是民營企業在“一帶一路”的先行探索,也是中國民企在印尼落地、有正式購售電協議(PPA)的首個發電項目。
“目前,加里曼丹西部地區發電依一部分仍要依靠高成本、高排放的柴油發電機組;另一部分電力要從馬來西亞高價進口。這個2×100MW電廠成為印尼各方急切盼望完工投產的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大大緩解該地區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 魚曉東告訴記者。
一組對比數據能更真切地說明印尼缺電有多嚴重:印尼人口數量約為我國江蘇省人口數的的3倍,發電裝機容量僅為5600萬千瓦,相當于江蘇省裝機容量的一半,缺電嚴重。印尼總統佐科·維維多在執政后,就制定了“電力裝機規劃”——五年新增3500萬千瓦。在這樣的需求,協鑫智慧能源不僅看到了商機,也切實想為當地解決一下電力困境,在雅加達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區域分支機構。
但商機轉化為效益需要走很長的路。除了遵守當地法律法規、熟悉當地商業模式之外,還要盡快學會“防忽悠”絕招。
“剛來印尼的時候,有不少中介公司找到我們,要直接向我們售賣待建電力建設項目地許可??此埔粭l捷徑,實則存在很多困難,不少項目的質地很一般。海外項目信息良莠不齊,有寶藏,也有雞肋,需要到一線親自摸清情況,用專業素質甄別項目的優劣。”魚曉東說。
摸清當地的情況,最好的辦法是到一線,與土生土長的印尼人做朋友,尋找最適合的合作伙伴。
作為一家專業的國際電力獨立開發商(IPP), 協鑫智慧能源東南亞團隊從一開始就有扎根當地的意識,從零開始了解《印尼電力十年發展規劃》,堅持自已實地考察項目,足跡踏遍了印尼諸島。通過和印尼電力相關的主管機構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直接參與國際競標,并最終取得了優質的項目開發機會。
項目推進中,入鄉隨俗尤為重要。在到某個國家工作之前,就應該對這個國家的宗教信仰、人文歷史、民俗習慣都有所了解,盡量避免觸犯當地民眾的一些禁忌,這不僅是對當地民眾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魚曉東提醒,在印尼不用左手抓食物,不用左手與人握手,不摸小孩頭;有些民族比較溫和,特別注重禮儀,忌大聲喧嘩,更不要說吵架;諸如此類習俗都要注意,如果把國內一套硬搬過來,肯定會“水土不服”,只有‘服水土’才能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上的國家和人民。
Sani女士是協鑫智慧能源在印尼團隊雇傭的印尼籍雇員,也是整個團隊的“大管家”,會包餃子、還燒得一手正宗川菜?,F在,她正在努力學習英文,要為自己的團隊提供更好的后勤支持;司機Marham先生也是協鑫團隊中土生土長的印尼人,他一聽說協鑫的項目中標了,激動得眼圈都紅了。每次祈禱的時候,他都在真誠地祝福協鑫取得項目的成功……而中方員工也在努力學習印尼當地語言,并和印尼本土員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服水土”的同時,也還要鍛造一身過硬的本領,才能讓合作伙伴“服”。協鑫智慧能源印尼團隊由多位上海交大、同濟大學、河海大學等知名高校畢業的研究生組成,加上多年在實干中的歷練,他們個個都精通外語和國際商務或電力專業技術,成為踐行“一帶一路”戰略發展中的可貴人才。
周瑋是上海交通大學熱動研究生,自2014年加入協鑫智慧能源以來就常駐印尼,是卡巴(Kalbar-1)燃煤發電項目投標商務負責人。“親歷才知不易,付出總會成功,在沒有先例可以借鑒的情況下,依靠整個團隊刻苦努力和專業素養,才取得了海外投標的成功。”周瑋說。
坐而論道不如身體力行!
未來“一帶一路”上的民營企業中堅力量已走在前方,與項目所在地國民親密相處,并用他們精湛的專業知識贏得了合作伙伴給予的大寫的“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