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南非東南部迤邐的印度洋海岸,到達東開普省伊麗莎白港的庫哈工業園。工業園內的一汽南非工廠車間明亮整潔,一輛輛重型卡車從這里下線并銷往非洲市場。作為中非發展基金投資的重點項目之一,該工廠有力帶動了當地的就業。
作為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對非務實合作八項舉措之一,中非發展基金成立于2007年6月。據介紹,截至2017年4月,中非發展基金已累計確定對90個非洲項目投資44億美元,涉及基礎設施、產能合作、農業民生和資源開發等領域。這些項目全部實施后,可帶動中國企業對非洲投資超過200億美元。
一批重要項目成為中非合作品牌
在南非開普敦市郊區,由中非發展基金與海信集團共同投資的海信南非家電工業園,為當地提供了3000個就業機會。正是得益于在這里的工廠,海信南非公司2016年在黑、白電領域交出了“雙第一”的成績單,成為南非市場第一家電品牌。在海信南非工廠,當地工人生產的電視機、冰箱貼上了“驕傲的南非制造”的標識進入南非和周邊市場。
“海信是南非的大品牌了,我從2013年工業園建立就在這里工作,我想在這兒干到老。”今年53歲的瓦萊麗已經是海信工廠的一名領班,管理著20多名年輕員工。看到記者,這些年輕員工微笑著豎起大拇指,并說他們很自豪能在現代化的工廠里上班。
成立近10年來,中非發展基金走進非洲,不斷尋找適合非洲發展需要的合作項目,帶動大批中國資金進入非洲。這些投資有效推動了中非產能合作,助力非洲工業化進程。10年來,中非發展基金帶動中國汽車、電器、機械、水泥、玻璃等優勢產能赴非投資,每年為非洲市場提供中重型卡車1.1萬輛、空調30萬臺、冰箱45萬臺、電視56萬臺及水泥160萬噸,為非洲經濟增長提供持續動力。
與此同時,這些投資支持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在非洲港口、航空、電力等基礎設施領域投資了一批典型項目,如加納電廠項目,總裝機容量約占加納全國發電量的20%以上,有效緩解加納電力緊缺局面。中非發展基金還聯合中國大型工程企業等發起設立“中國海外基礎設施開發投資公司”,專注基礎設施項目前期開發,融資融智推動非洲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中非發展基金創新合作模式,改善了當地民生。通過投融資方式,全產業鏈支持非洲民生項目,帶動當地就業。如馬拉維、莫桑比克、贊比亞等國棉花種植加工項目,采用“公司+農戶”運作模式,3個國家的20萬農戶因此收入得到增加。馬里人福藥廠則是目前西非地區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藥廠,讓非洲百姓買藥更便宜了。
帶給非洲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
今年2月,在加納阿克拉科托卡國際機場,加納非洲世界航空公司舉行該公司第五架飛機入列儀式。一架嶄新的客機緩緩通過兩輛消防車噴射水霧形成的水門。加納新聞網評論稱,這是歷史性的時刻,隨著機隊的擴充,該航空公司將成為非洲不可忽視的航空公司。
這是中國資金促進非洲互聯互通的新例證。非洲世界航空公司是加納僅有的兩家國內航空公司之一,由中國海南航空公司、中非發展基金和當地企業合資創辦。這家2012年成立的航空公司,已經成為加納連接西非地區的主要空中橋梁。
中非發展基金的直接投資,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非洲,培育非洲當地商業化和市場化運作能力,解決當地資金缺乏的瓶頸問題。有關項目增強了非洲國家的自主發展能力,受到非洲政府和民眾的歡迎。
按照計劃,中非發展基金已決定的投資項目全部實施后,可增加非洲當地出口20億美元、稅收10億美元,超過100萬人直接受益。據不完全統計,中非發展基金合作投資的項目還為當地社區合計提供9條公路(約500公里)、4所醫院、9所學校等公用設施。這些投資帶來的成效得到了非洲社會各界的贊譽。
中非發展基金董事長遲建新說,通過直接投資,中國不僅給非洲國家提供了資金支持,也帶來了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在產能合作方面,南非一汽工廠年產中重型卡車5000輛,是中國在非最大汽車組裝項目,被南非總統祖馬譽為“南非的底特律”。在基礎設施領域,加納非洲世界航空是中國首個民航“走出去”項目,機隊規模已達到5架,并通過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運行安全審計認證,有效促進了西非區域互聯互通。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項目,累計吸引投資9.5億美元,帶動當地就業2000人。
此外,中非發展基金還在埃及投資了非洲首個鋼板倉本地化生產項目,有效改善非洲糧食儲備能力。在資源開發領域,中非發展基金與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共同投資的納米比亞湖山鈾礦項目,帶動了納米比亞整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中非發展基金與中國農業發展集團合作的坦桑尼亞劍麻項目,是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在非洲建立的第一個村級減貧學習中心項目,為坦桑尼亞乃至非洲提供如何學習中國減貧經驗的實踐案例,推進了當地的減貧工作。
為中非合作創造新機遇
非洲有著優越的資源稟賦,但是長期不能擺脫貧窮落后,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非洲國家普遍存在的單一經濟結構,資源優勢沒能有效地轉化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要素。許多非洲國家都表示,要讓經濟更加多元化。
根據國際機構、專家學者以及中非發展基金的測算,未來5年,非洲要實現全面發展目標,每年至少需要6000億美元以上的發展融資,而若要滿足生產領域投資及其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則每年至少需要超過2000億美元。
遲建新認為,非洲有10億多人口,大多數國家還處在工業化初期,需要建設基礎設施、加快工業化進程。中國不僅是制造業大國、裝備出口大國,也已成為對外投資大國。中國通過直接投資,把品質優良、質量可靠的產業和裝備,同非洲工業化和城市化需求對接,將為非洲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中非合作創造新的機遇。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也帶動了國際投資更多投向非洲。
遲建新說,“一帶一路”賦予中非合作新的內涵,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為抓手,推動沿線國家及相關國家的發展,特別是通過直接投資,提高東道國的自主發展能力,創造就業和稅收,這正是當前非洲所急需的。未來,中非發展基金將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創新合作機制,推動非洲工業化進程。同時,加大與國際資本市場對接,深化與國際機構和非洲當地企業合作,與中國和世界各國投資者共同推動非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