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2017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主題及文化遺產日主場活動籌備介紹新聞發布會。今年的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將落在河南洛陽,這是自2009年繼浙江杭州、江蘇蘇州、山東濟寧、河南鄭州、陜西咸陽、江西景德鎮、重慶大足、河北承德之后舉辦的第9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活動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
開展“一帶一路”專題論壇 促進民心相通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出席了新聞發布會,并向記者介紹了今年文化遺產日的籌備情況。他說,今年的文化遺產日將開展多項專題活動,其中包括一個論壇(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論壇)、一個分論壇(“一帶一路”大遺址保護分論壇)、一個奠基(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奠基)、一個文物展(“絲綢之路與中原”文物展)、一堂公開課(文化遺產公開課等)及青少年活動及其他相關活動,包括絲路遺珍——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圖片展、丹青記憶守望家園——中國文化遺產美術展、絲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古代壁畫修復成果展。
其中,"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論壇是今年遺產日活動最主要內容,今年的主場城市活動開幕式將和論壇結合到一起進行。通過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論壇搭建平臺,深入交流,借助各方智慧,一方面加強“一帶一路”沿線文物保護與國際合作,另一方面,推動陸上絲綢之路其他廊道和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
此外,國家文物局也將以此次“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論壇”為契機,以文化遺產作為絲路沿線各國民心相通的紐帶,積極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互通互惠,以交流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增進文化遺產價值共識,發揮遺產文化軟實力作用,切實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共贏。
記者獲悉,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文化遺產日”。2017年,經國務院批準,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遺產日前后,各地區、各文博單位將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博惠民宣傳活動。
圍繞“一帶一路”開展工作 履行大國義務
近些年,國家文物局圍繞著“一帶一路”開展了許多工作,做好國內“一帶一路”沿線相關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絲路沿線的文物古跡十分脆弱,但保留的文物又異常珍貴,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沿線一些重要古跡的保護狀況已經得到明顯的改善,一些遺址經過大規模的修整、保護以后,也陸續開放。
2014年,我國成功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申報了“世界遺產名錄”,聯合相關國家申報陸上絲綢之路遺產也成為國家文物局圍繞“一帶一路”倡議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
不僅如此,我國利用自身豐富的文物資源,讓中華文物走出去,讓世界更多地了解古今中國,也是國家文物局圍繞“一帶一路”展開工作的重要部分。我們對外一直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國家博物館舉辦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故宮舉辦的“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覽等,收效明顯。另有我國與意大利相關部門聯合舉辦的“秦漢——羅馬文明展”,先后在北京、洛陽、羅馬展出,充分展示了絲綢之路兩端在文明方面取得的輝煌成果,而且體現了兩個文明的交流互鑒。
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承擔了更多的國際義務。顧玉才向記者舉例說明,比如蒙古的科倫巴爾古塔保護工程,柬埔寨援助保護工程,烏茲別克斯坦西瓦古城修繕工程、緬甸蒲甘佛塔災后搶險工程等。尼泊爾地震以后,中國政府最早表態,支持尼泊爾災后重建工作,開展了加德滿都九層神廟搶險工程。并支持中國文物考古機構在印度、伊朗、肯尼亞等15個國家開展涉外聯合考古項目。加強了文物領域國際合作,與19個國家簽署關于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雙邊協定,與34個國家簽署文化遺產領域政府部門間合作諒解備忘錄,并促成海外流失文物回歸100余件/套。應該說,我們在"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記者了解到,按照《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將加強與文化遺產國際組織的深度合作,提高文化遺產國際公約履約水平。擴大與各國政府間文物交流互動,推動與更多國家簽署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雙邊協定,構建穩定、多維的政府間文物合作網絡。增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文化遺產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建設"一帶一路"文化遺產長廊。加強中華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推出一批具有中國內涵、國際表達、創意融合的對外文物展覽,引進一批高水平來華文物展覽。統籌開展援外文物保護工程和境外合作考古項目,推出一批中國文物保護理論成果和實踐案例,實施中華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加強與香港、澳門、臺灣在文物領域的交流合作,促進港澳臺同胞共享中華優秀文化遺產。
抓住“一帶一路”機遇 洛陽敢于作為
河南省洛陽市副市長魏險峰出席了新聞發布會并回答了中國網記者關于洛陽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新定位的提問。他說,洛陽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河洛文化的發祥地,在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悠久的歷史給洛陽留下了不勝枚舉的文物古跡和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洛陽市現有不可移動文物9000余處、館藏文物近42萬件(套)。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項(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項(4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2處。分布在洛河沿岸的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應該說密度之高、規模之大、時間跨度之長,歷史罕見。
魏險峰告訴記者,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與絲綢之路歷史上有淵源,現如今有機遇。“千年絲綢路,悠悠駝鈴聲”,公園73年,班超從洛陽出發出使西域,讓洛陽與絲綢之路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洛陽市仍有許多絲綢之路遺存,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前的駱駝蹄印,洛陽出土的東羅馬金幣、波斯銀幣,以及三彩駱駝俑和胡人俑……2014年,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等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項目中的3處遺產點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在國家層面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中,洛陽被定位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的重要節點城市,歷史的淵源和現在的機遇,給洛陽經濟上也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除了歷史的緣分和如今的機遇,洛陽市政府也緊緊抓住了“一帶一路”倡議機遇,從文化交流、經濟建設、人才交流等方面全面抓住機遇,敢于作為,連續兩屆舉辦“重走絲路”采風活動、拓展旅游或體育類合作、進行“文化走出去”三年規劃等,還爭取了鄭歐新國家自主創新區和自貿區河南片區,在開放體系當中也主動的和“一帶一路”國家建立一些合作,目前,已與40多個國家包括省、包括國內外29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合作關系。從目前統計結果來看,已有415個洛陽制造走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陸瓊、洛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魏險峰、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鄭小玲出席發布會,介紹2017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主題及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籌備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