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近日聯合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促進綠色金融體系發展,鼓勵金融機構、中國參與發起的多邊開發機構以及相關企業采用環境風險管理的自愿原則,支持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并且積極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和生態環保合作項目落地。
綠色金融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綠色金融”就是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和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和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是“一帶一路”頂層設計的重要內容。2017年4月,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發布的 《中國綠色金融政策2016年度報告》顯示,著力深化環保合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初步形成。根據報告內容,“綠色金融”首次被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綱領性文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由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
觀察人士普遍指出,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預示著“綠色金融”的頂層設計正在逐步完善,“綠色金融”發展終于迎來了春天。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金融學院應用金融系主任韓復齡教授表示,“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將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迫切需要加快節能環保、新能源和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
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前理事長吳偉雄則表示,“為綠色農業提供的金融服務就是綠色金融革命的一部分,綠色金融革命已經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坐等國家貼息、免稅等扶持政策的出臺,必然會錯過歷史時機。此外,沒有一套完整的技術,又沒有防范信貸風險的理念,倉促投入到綠色金融領域,勢必風險連連。”
關于綠色經濟意識,吳偉雄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早已成為海南全省上下的共識,海南農信社就是踐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這一綠色發展理念,在服務農村金融過程中逐漸成長壯大的。”
韓復齡表示,“加快發展綠色金融,核心就是要通過綠色金融機制創新和綠色金融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高效的融資服務,從而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最終實現綠色增長。”
吳偉雄指出,面對綠色金融產業成本高、風險大和周期長的特點,僅僅依靠金融機構的單打獨斗是難以支撐的,必須依靠中央和有關部門的好政策,如銀監會制定的《綠色信貸指引》等。
在現實生活中,綠色金融的統計數據常常不包含“農、林、畜、牧、水”,某種程度上,綠色農業和綠色農業金融往往被忽視。
吳偉雄強調,海南小額信貸模式已經能夠滿足發行綠色金融債券的特征和要求,呼吁將農民小額信貸盡早納入綠色債券的支持范疇,使之證券化,放大其杠桿效應。
針對社會資本投向綠色產業過程中的問題,韓復齡表示,“現階段綠色低碳領域的融資工具比較單一,主要是以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以及項目融資PPP為主。另外,我國綠色金融起步較晚,專業人才十分稀缺,這直接影響了綠色金融的發展。”
亟待低碳“中國方案”全球落地
“實踐‘綠色金融’有不少障礙,比如,缺乏強有力的支持‘綠色金融’的政策等。”中國人民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指出。
自從去年的G20杭州峰會以來,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和碳金融等一時間在金融領域成為時尚。但是在實踐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此,天風證券董事長余磊則認為,“綠色金融”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綠色金融”的門檻、標準,現在看起來還不完全清晰,不清晰就會帶來執行的問題;其次,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匹配,包括地方政府的具體配套措施的落實,可能是一個面對的具體挑戰;第三,符合“綠色金融”的復合型人才極度匱乏。
事實上,“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成為了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的助推器,也成為了綠色金融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對此,業內專家解析稱,我國綠色金融將發揮優化配置作用:加速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并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天合光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表示,“‘一帶一路’是全球協同的共創、共享和共贏戰略,在當前的能源大變革時代下,應該將中國的低碳變革方案在全球落地,助力‘一帶一路’國家實現能源利用體系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事實上,“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出的戰略性構想。中國政府通過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高紀凡認為,“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淘汰傳統的火電、核電都非常痛苦,新能源要發展但傳統能源不愿意讓位。然而低碳發展是一個時代的基本方向,是不可逆轉的,中國正在大規模推進低碳變革,中國的太陽能、風能產業已經成為了全球領頭羊。”
市場人士分析,綠色金融對于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很重要,對于很多行業來講,它也需要在這一波轉型中改變它的定位,以前金融對新能源產業可能是一個支持性的角色,未來甚至就可能是一個主導性的角色。
高紀凡建議,將中國的低碳變革方案在“一帶一路”國家去推廣,變成全球落地的“中國方案”。例如,中國現在推進的光伏扶貧模式,可以在“一帶一路”欠發達的無電力區推廣,不僅能增加當地的電力供應,還能夠帶來脫貧致富,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一帶一路”為金融業“變綠”提供契機
“中國經濟正在朝著‘新常態’發展,過去以房地產等內部投資為主導的經濟模式正在發生轉變,金融行業也將面臨一場綠色革命,而‘一帶一路’將為金融行業‘變綠’提供很多契機。”凱信榮集團董事長胡智榮指出。
事實上,“一帶一路”作為新形勢下中國向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如果能與“綠色金融”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不只有助于落實此前“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發展戰略,更將體現出中國日益上升的領導力和國際貢獻,推動改善全球的投資質量,為復蘇全球經濟發揮積極的作用,最終塑造中國在綠色發展方面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胡智榮分析,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將來會有一大批知名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要不斷加強自主創新,要放下過去靠勞動力創造紅利的思維,要不斷研發出有自主競爭力的核心產品。
德稻教育執行董事蔣嵐表示,“自然資本與金融資本一樣,是經濟發展重要的資本類型,是由自然資源及其產生的生態系統服務所構成,不僅包括人類所利用的資源,如水資源、礦產資源,還包括森林、草原和沼澤等生態系統以及多樣性的生物,德稻曾發布三亞自然資源資產相關情況,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
瑞金麟集團聯合創始人、云像數字CEO安士輝表示,在企業競爭中,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可以和更多的金融方合作,通過金融提高自身價值。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金融行業一定要把綠色思維和互聯網思維融入企業中來。
韓復齡強調,“要強化金融支持綠色發展,提高金融服務綠色經濟的效率,就必須推進綠色金融機制建設,加快發展綠色金融,最終形成金融與綠色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 ”
業內人士認為,綠色金融將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目前經濟形勢下,綠色產業如果有了綠色金融的支持,將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僅幫助調整結構,甚至可以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