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對一個國家而言,開放如同破繭成蝶,雖會經歷一時陣痛,但將換來新生。”從引進來、走出去,到對標高水平的國際經貿規則,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和引領著全球開放新格局。
在通用電氣天津水電制造中心,來自全球的專家正在加班加點組建他們在天津的第一個智慧工廠。從1908年在沈陽建立第一家燈泡廠到將世界最大的水電設備生產基地及全球研發技術中心落戶中國,通用電氣在華的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外資含金量更高的背后是中國對外資的持續吸引力。
一系列政策陸續推出。制造業、采礦業等領域放寬外資準入限制,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向外資企業開放,支持外資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的進一步開放優化我國外資結構的同時,也助推中國產業鏈從低端向高端邁進。
從制造業到服務業,開放的范圍越來越大,程度也越來越深。
就在不久前,英國匯豐集團宣布,將在中國廣東自貿試驗區前海片區設立區域性總部,主動將戰略重心移回中國。
而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灘涂。2015年,廣東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作為三大片區之一的深圳前海自貿區大膽試、大膽闖,短短兩年,在這里注冊的企業從幾千家增長到12萬家,新一輪全面開放使得這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創造的產值從2013年的10億增長到1700億。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版圖中,中國的自貿區建設既有速度,又有廣度和深度。
以上海為起點,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數量已經增至11個,不到4年時間里,自貿試驗區用兩萬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吸引的外資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量的1/10,取得的100多項試點經驗均已復制推廣到全國。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今天的中國,正站在全球化的最前沿,推動和引領全球開放合作新格局,給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