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離京出訪了,目的地既陌生又熟悉——哈薩克斯坦。
陌生,是因為親身來到這個中亞國家旅游或求學的中國民眾尚不算多;熟悉,則不僅由于哈國歌手迪瑪希火遍中國,更因為隨著中哈關系迅速發展,兩國之間的故事越來越多。
此訪是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以來第三次訪問哈薩克斯坦,頻率不可謂不高。
之所以走得勤,是因為友誼深。據統計,習近平同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會晤共十余次,納扎爾巴耶夫迄今已20多次訪華,是中國人民熟知的老朋友。
“中哈兩國1992年建交以來,幾乎每年都有高層互訪,頻繁的你來我往表明兩國的政治互信水平不斷提高,這是兩國關系快速發展的需要。” 中國前駐哈薩克斯坦大使姚培生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特別是在習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后,許多務實領域的重大問題需要高層決策對表加以推動。
此外,今年還是中國同哈薩克斯坦建交25周年。多年來,中哈關系快速發展,實現了從睦鄰友好到戰略伙伴、再到全面戰略伙伴的“三級跳”,各領域合作日益密切。目前,中國已成為哈薩克斯坦第二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如今中哈關系已成為睦鄰友好合作的典范,這種關系最顯著的特征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回憶自己在哈薩克斯坦的工作經歷,姚培生告訴記者,哈國人民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表示高興,希望對中國有更多了解,也期待與中國在人文等各領域有更多合作與交流。目前在中國的哈薩克留學生巳超過12000人,是中亞國家中來華最多的。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帶一路”的核心概念之一。2013年9月7日,習近平正是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并立即得到哈方積極響應。
納扎爾巴耶夫曾多次高度評價“一帶一路”。他認為,實施上述倡議對發展本國經濟和地區經濟能帶來重大利好。
哈薩克斯坦對“一帶一路”態度積極原因何在?在姚培生看來,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與中國建起陸路聯通設施,等于有了通往世界各國的陸上、海上通道,從而可解決內陸國"地理圍困"的難題,對哈有百利而無一弊。“這說明納扎爾巴耶夫確是一個有戰略眼光的領導人。”
如其所言,哈薩克斯坦是“一帶一路”的境外首站,又和新疆接壤,因此在貿易、工程、文化、金融等方面和中國的交流非常密切。中石油、中石化、中電建等中國民眾耳熟能詳的央企均落戶哈薩克斯坦。2016年,中哈雙邊貿易額達到130.93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82.89億美元,中方進口48.04億美元。
中哈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典范。習近平此次哈薩克斯坦之行,面向中亞乃至整個歐亞地區,共建“一帶一路”無疑將貫穿其中。
姚培生表示,中哈雙方幾乎在所有實際領域都有合作的條件與基礎,“去年中哈間有三個大項目巳實施,相信兩國之間的務實合作必將成為‘一帶一路’大平臺上十分引人注目的亮點。“
除了與中國分享同發展之“路”,哈薩克斯坦亦有自己的經濟增長之“道”。
2014年11月,納扎爾巴耶夫以發表國情咨文的方式公布了“光明大道”新經濟計劃,力圖通過一系列投資促進哈薩克斯坦經濟結構轉型,實現經濟增長。
姚培生回憶說,當年底,中哈兩國政府便簽訂了50多個項合作項目。緊接著雙方開始討論絲路倡議與光明大道對接問題,主要包括陸上通道(鐵路、公路)擴建連接問題,產能包括能源合作問題,非資源領域合作問題,綠色產業包括農業合作問題,高科技領域合作,貿易便利化等。
2016年,納扎爾巴耶夫在杭州出席G20峰會期間,中哈雙方進一步簽署了哈薩克斯坦“光明大道”新經濟政策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的合作計劃。這一計劃涵蓋貿易、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等多個領域。隨著中哈產能合作方興未艾,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高,“一帶一路”與“光明大道”已進入深入融合、相互促進的新階段。
據中國外交部介紹,此訪期間,習近平將出席納扎爾巴耶夫舉行的系列國事活動。兩國元首將就雙邊關系、發展戰略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各領域互利合作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共同簽署并發表《中哈聯合聲明》。雙方還將共同出席中哈亞歐跨境運輸視頻連線儀式,見證涉及經貿、金融、水利等領域的多項重要合作文件的簽署。
隨著“道”與“路”的對接,不難預見,中哈兩國共同發展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