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輕人已能成熟面對陌生環境,獨自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行走在阿聯酋,發現不少店鋪、商城、餐廳里,到處可以見到中國從業者的身影,其中不少人還是90后。盡管臉上的青澀還未褪去,但在異國他鄉的陌生環境里,這些年輕人已能成熟面對陌生環境,獨自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中國后生成迪拜服務業風景線
遙遠的迪拜,對于來自廣東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2010年,清遠市技師學院的陳演靈、賴玲玲、丘考文等17名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踏上了前往迪拜就業的路途。這一切歸功于學校與阿聯酋廣東商會聯手打造的人力資源平臺。合作雙方簽署了“雙百合作協議”,目前已有三批貧困家庭學子到迪拜工作、生活。
國內年輕人遠赴迪拜、阿布扎比等中東地區工作并非個別現象。發現有大量的中國年輕人在阿聯酋打拼,他們基本上是90后,依靠純熟的英語和敢闖敢拼的精神,他們在“一帶一路”國家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陳演靈說,剛到迪拜時她被分配到廣東商會工作,之后到木須巴扎大街市場從事招商工作,三年的時間里積累了大量工作經驗,工作簽證結束后她選擇留在迪拜。目前她在迪拜開了一家旅游公司,主要是做國內一些高端游客到迪拜的地接工作,生意不錯,閑暇時她也會為國內客戶做代購,將迪拜一些商品寄回國內掙差價,目前她已經在迪拜結婚,并買了當地房子。
當年和陳演靈一起到迪拜的還有黃俊南。據了解,剛到迪拜時,他在阿聯酋廣東商會負責接待工作,后來轉去市場從事招商。三年工作簽證結束后,他選擇了獨自發展,目前做煙茶生意,并開了一家中餐館,生意不錯。
在迪拜最大的商城迪拜mall里,發現每個專賣店里基本都配有一名年輕的中國店員,他們可以用流利的英語和各國顧客交流,也可以用普通話和來自國內的顧客溝通。在一家賣手表的店里,一位姓張的店員說,她來自中國蘇州,現年26歲,到迪拜已有兩年時間,她說,像她這樣到迪拜打工的中國人很多,他們一般都是畢業于大專院校,有一定的英語會話水平。
在阿布扎比一間普通中餐館就餐,服務員大都是20出頭的中國年輕人,來自中國東北的老板說,從中國雇請員工除了費用較低外,還比較勤快,能吃苦,語言學習能力很快,能和到店里就餐的外國人進行溝通。
在校大學生也可改變商業模式
在迪拜德拉區木須巴扎大街,一位畢業于廣東海洋大學的年輕人周文亮。據他說,2008年,他和三位年輕人來到迪拜木須巴扎大街,盤下一家30平方米的店鋪一直經營到現在,他的顧客都是來自中東和非洲的客人,在這里平均每天可以批發出2000多個照明燈。周文亮說,剛到迪拜時由于氣候炎熱,飲食也不習慣,但年輕人適應能力強,很快就安定下來,生意也日益走上軌道。他說,如果選擇在國內發展,現在可能還在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公務員考試頭痛。
周文亮的創業故事是當下迪拜眾多90后中國青年商人的寫照。在一間經營服裝的店鋪里,來自潮汕的林老板,雖然只有26歲,但他在這個市場做服裝生意已有8年時間,所經營服裝都是在廣東生產的,目前他經營的服裝有10多個品牌。據他說,高中畢業后,他就隨同父親到迪拜學做生意,由于年紀輕,學習語言很快,他的英語會話水平現在和顧客交流沒有任何問題,父親見他已上手,于是把弟弟也從國內招來幫手,父親則回國內負責貨物生產管理。
同樣在迪拜闖出一片天地的是一名目前在迪拜讀碩士學位的在校生高強,在迪拜讀書時高強帶父親在阿聯酋旅游時發現做花卉苗木生意利潤很高,于是動員在國內開餐廳的父親到迪拜投資,由他全權負責打理迪拜的生意。如今,他已在迪拜建成一個數千平方米的控溫控濕塑料大棚,在迪拜最大的花木市場經營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花木賣場。據他說,他目前擁有的用于種植花卉的控溫控濕大棚是全迪拜最好的,未來依靠新建的控溫大棚,將會把廣東名花異草引種到迪拜,讓迪拜沙漠上也能綻放廣東的鮮花。
敢闖敢拼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為何國內年輕人到阿聯酋能夠立足?阿聯酋廣東商會會長張欽偉認為,中國人到迪拜打拼始于2000年,2010年左右才開始有大量的中國人前往阿聯酋發展,早年中國人到阿聯酋時,由于不少人在國內受教育程度不高,英語溝通能力不強,生意雖然做得還可以,但也受到語言、思維等方面制約。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更多新一代的中國年輕人到阿聯酋等國家工作,這些人大多數是90后,英語會話交流能力比老一輩強多了,此外思維也非常活躍,敢闖敢拼,不少人還具有國際視野,生意比以前做得更大更好,近幾年迪拜手機大街上涌現大量注冊的中國手機品牌就是例證。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早年到阿聯酋的中國人,大多選擇回國內專注生產管理、進貨等,以國內作為大后方輔助在迪拜市場上經營的年輕人,不少年輕人依靠老一輩打下的基礎,穩扎穩打,在生意場上大力拓展國際市場。
張欽偉說,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中國年輕人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那里找到他們的人生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