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哈維”本周仍在侵襲美國得州,造成數百億美元經濟損失,對國際市場尤其是油市的影響也在顯現。這只是近年來全球遭遇極端氣候的縮影。7月份全球再度創下百年來月度高溫紀錄,印證了溫室效應惡化下極端天氣頻發,加劇對農業生產和貧困人口的威脅。
為減少極端氣候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影響進一步加劇,即使在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后,許多國家和地區仍采取措施抵御氣候變化,探索減排和產業轉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哈維”攪動全球油市
肆虐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四級颶風“哈維”強度近日有所減弱,但造成的巨額損失和負面影響仍在持續,尤其是國際油市將面臨周期難料的“供需混亂期”,油價震蕩風險加劇。
25日晚登陸的四級颶風“哈維”是56年來得克薩斯州遭遇的最強風暴,已導致得州南部大片地區被淹,當地政府部門稱已有至少11人在“哈維”引發的災害或事故中死亡。
“哈維”給全球石油及石油制品貿易造成沖擊,作為頁巖油主要出產國,美國從頁巖油田開采出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氣,當前已經有大量汽油、化工制品、塑料制品和原油出口以此為依托,因此“哈維”的影響將遍及全球。
另外,“哈維”席卷得克薩斯州東南部及墨西哥灣,恰好“擊中”美國能源行業的中心地帶。全美近一半的煉油產能聚集于此,石油產量占比為五分之一。美聯社報道,大約10家煉油廠關門,意味著15%以上的煉油產能關停。換而言之,美國每天180億桶的煉油產能被“哈維”卷走近30億桶。
在颶風“哈維”影響下,美國產油大州得克薩斯州多家煉油廠關閉,8月30日美國最大的煉油廠也宣布關停,并有分析人士預計由于風暴移動緩慢,煉油廠關閉時間會被拖長。
摩根大通公司的分析師寫道,美國墨西哥灣發生嚴重供應中斷的影響將波及拉美和歐洲原油市場以及遠在亞洲的石油產品市場的定價。
審計、稅務和咨詢公司“美國RSM”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布魯蘇埃拉斯說,“哈維”登陸前,天然氣價格上漲約10%。預計今后兩周,得州天然氣價格再漲20%至30%,其他地區漲勢相對不明顯。
受到影響的不僅是美國出口的原油,該地區同時還是進口樞紐。這使得油價在短期內可能持續劇烈震蕩。
巴克萊分析師科恩稱,必須承認,就出口、石油行業和該地區而言,恢復正常需要數月的時間,而不是數周。業內人士分析稱,現在的主要風險在于,考慮到當地洪水對基礎設施造成的大量毀損,以及積水消退所需要的時間,這些陸上石油生產恢復正常所花費的時間,可能超出市場預期。
風暴也阻礙消費品裝運。由于小麥和大豆等裝船被風暴延誤,食品價格也受到影響。
分析人士預計,“哈維”帶來經濟損失將超過400億美元,直接經濟損失在200億美元以上。摩根大通分析師薩拉·德威特預測,“哈維”帶來的投保損失在100億至200億美元間,使得“哈維”躋身“美國十大最昂貴的颶風”。
天氣服務公司AccuWeather8月30日甚至稱,哈維風暴將是美國有史以來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該公司估計哈維造成的總損失接近1600億美元。公司在一份報告中稱,這將相當于卡特里娜颶風和桑迪颶風的損失總和。該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梅耶斯稱,企業領袖和美聯儲、主要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應開始考慮這場災害將給業務、公司利潤和就業帶來的不利影響。
他說,在某些地區這場災難才剛剛開始。在首先遭受襲擊的休斯敦市,受水災、霉菌和不潔凈的水的影響,該市數周甚至數月都可能不宜居住。梅耶斯還稱,隨著河道和海灣水位繼續上升,堤壩有潰壩的風險,可能出現更加嚴重的水災;氣象預報部門在哈維風暴來襲之前及時發出預警,但公共部門官員反應緩慢。AccuWeather認為,哈維的負面影響遠未結束,會有更多的水災、經濟損失、人員傷亡。
極端天氣愈發頻繁
今年以來,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遭遇極端天氣,創紀錄的高溫和頻繁的臺風洪水,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不便的同時,還強烈地沖擊著全球經濟。
世界氣象組織、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北半球的熱浪來得比往年早,歐洲部分地區、中東、美國及包括中國東部、日本和韓國在內的東北亞部分地區今年3月到5月間的氣溫偏高。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監測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的全球平均溫度達到137年來同期最高,該機構專家同時預計,2017年有七成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全球各地頻繁的災情反映了氣候變化極端化的影響。
南亞地區8月份也正在飽受洪災侵襲,據《金融時報》報道,已有逾1000人因洪災喪生。
報道稱,由于季風帶來的暴雨影響了南亞大片地區,此次洪災是孟買自2005年以來遭遇的最為嚴重一次,它標志著過去兩周日益嚴重的自然災害進入最新階段。
在地處印度東部的比較貧窮的比哈爾邦,當地政府本周表示,逾500人喪生。比哈爾邦的農業經濟因作物被水淹而遭受重創,數千人被迫放棄他們的家園。
此次南亞洪災也沖擊了尼泊爾,媒體援引該國內政部一份聲明稱,逾150人喪生。在孟加拉國,國際紅十字會估計逾140人喪生,近70萬間房屋被損壞或摧毀。
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因高溫干旱導致山火頻發。當地交通部7月中旬數據顯示,該省仍有162處山火未被撲滅,約3000名消防員仍在救火,近3.7萬人因山火被迫撤離;而7月8日開始燃燒的一處大規模山火已經燒毀約2000棟房屋,目前僅36%的火勢得到了控制。
在反常的高溫天氣下,歐洲農作物遭重創,7月份,意大利、西班牙等國氣溫動輒超過40度,高于往年同期。“今年的情況是災難性的,自1992年以來我還不記得哪年像這樣。”西班牙農場主皮諾談到可能面臨慘淡收成的小麥時說。他說,自己很多麥地都沒有收割,因為收入還不夠支付收麥工人的工資。
據有關部門預計,今年南歐持續干旱,可能讓意大利和西班牙部分地區的小麥產量降到20年來的最低水平。西班牙最大小麥產區受影響最為嚴重,與去年相比可能減產60%到70%。除了小麥,橄欖、杏仁、開心果的產量也都急劇下降。
今年上半年,南美大陸北端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西部沿海的秘魯等國也因極端天氣而損失慘重。
受沿海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秘魯上半年全國遭遇暴雨襲擊,山洪暴發,河水泛濫,許多地方泥石流成災。洪災已經造成上百人死亡,超過15萬人無家可歸,6000公里公路被毀……秘魯國防部部長豪爾赫·涅托·蒙特西諾斯表示,這些天災后的重建預計需要120億到150億美元。
秘魯的洪水未退,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的暴雨又接踵而至。哥倫比亞西南部城市莫科阿市在4月份發生泥石流,造成30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上百名兒童,這是近年來哥倫比亞傷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之一。同期在鄰國哥倫比亞暴雨不斷時,委內瑞拉卻已經歷兩年的干旱。
溫室效應難辭其咎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導致全球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隨之而來的農業生產、貧困人口問題將更加凸顯。
世界氣象組織對本世紀末地表氣溫變化的最新預測顯示,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保持高位,未來熱浪只會越來越嚴重,極端高溫天數也會越來越多,到本世紀末地球表面平均氣溫將持續升高,世界主要城市氣溫或將達到“令人震驚的水平”。例如,法國巴黎夏日平均氣溫可能將從現在的22攝氏度上升至29攝氏度,中東地區的多哈和巴格達等城市高溫可能“超乎想象”。
亞洲開發銀行與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聯合編制的一份報告也表明,持續的氣候變化將給亞太地區國家帶來毀滅性的后果,如果不采取積極措施,到本世紀末,亞洲大陸的氣溫預計將大幅升高。
據這份題為《處于危險中的地區:亞太地區氣候變化的人文因素》的報告稱,亞太地區部分國家可能會面臨更加炎熱的氣候。氣溫上升將導致該地區天氣系統、農漁部門、陸地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國內和區域安全、貿易、城市發展、移民和衛生方面發生劇烈變化。這種情況甚至可能對該地區的部分國家構成威脅,并使實現可持續和包容性發展的希望消失殆盡。
報告還指出,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還將推高亞太地區的糧食生產難度和生產成本。在東南亞的部分國家,如果不采取適應性措施,到2100年,水稻減產的幅度可能將高達50%。到2050年,即使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烏茲別克斯坦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預計都將減產20%至50%。此外,到2050年,由于南亞的糧食進口成本可能會由每年20億美元增長到150億美元,糧食短缺可能會使該次區域營養不良的兒童人數增加700萬。
亞行主管知識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副行長班龐·蘇山多諾表示,“全球氣候危機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在21世紀面臨的最大挑戰,亞太地區正處在危機的核心。亞太地區擁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貧困人口,是最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之一,如果不迅速、堅決地采取氣候變化減緩及適應措施,亞太地區將極有可能陷入更嚴重的貧困和災難之中”。
高氣溫下的旱災引起了國際組織關注。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期在羅馬主辦的“干旱問題國際研討會”上呼吁,各國要高度關注日益加重的旱災影響,迫切需要重新啟動全球干旱應對行動,并重點通過改進災害防范來預防毀滅性的干旱影響。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達席爾瓦指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遭受旱災影響的土地面積已經翻番;干旱隨著氣候變化影響而持續,甚至進一步加重,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打擊:2011年索馬里因嚴重旱災引發的饑荒導致了超過25萬人喪生。
據統計,干旱不僅導致饑餓和社會不穩定,每年還會造成高達8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農業國家遭受干旱影響的負擔尤為沉重。糧農組織的研究顯示,干旱造成損失的80%以上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農業領域,其中非洲國家首當其沖。2005年至2016年,34個非洲國家受到84次干旱問題的影響。
全球協力才有出路
面對溫室效應帶來的極端天氣頻發威脅,全球主流力量正致力于遵循《巴黎協定》框架,通過政策指引和技術創新實現減排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
巴黎氣候大會于2015年通過全球氣候變化新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巴黎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
6月份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引發世界嘩然。但有責任感的美國地方政府決定自行遵守《巴黎協定》。
當時包括加州、華盛頓州及紐約州的3州州長、30位市長、超過80位大學院校校長及超過100家企業的企業主決定要自行遵守《巴黎協定》條約,盡保護地球之責。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說:“我們要做美國該做的事,宛如美國未退出條約一般”。
另有媒體報道指出,全美包括洛杉磯、芝加哥、西雅圖及紐約等61座城市發表聲明,誓言維護《巴黎協定》,并會更努力滿足各城市目前的氣候目標,承諾會增加對可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的投資。
美國芝加哥市長伊曼紐爾8月29日在一封公開信中表示,即使華盛頓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他們自己的城市仍將按照標準實現減排承諾,發展綠色交通、節能建筑、關停煤電廠。
“今年秋季,芝加哥將召開北美氣候峰會,來自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超過300名市政官員匯聚一堂,探討創新節能方案和合作項目,在峰會上預計會有約227個城市代表、1600家商業機構承諾要落實《巴黎協定》。”
今年5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報告,經合組織秘書長古里亞表示,將氣候行動納入支持經濟增長的政策中能夠產生積極的經濟效益,尤其是新能源投資等將有利于經濟增長。如采取各種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到2050年,將為二十國集團(G20)國內生產總值帶來2.8%的增長。如果考慮消除氣候變暖帶來的某些消極影響,如極端天氣等災害,經濟凈增長甚至可能達到5%。
澳大利亞氣候變化委員會成員斯特芬建議澳大利亞政府采取更多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如減少燃煤發電廠等。“政府應該完成高于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如到2030年,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比2005年水平降低40%到60%,”他說,“此前承諾的減排26%到28%的目標遠遠不夠。”為了遏制溫室效應,歐洲多國宣布禁售柴油汽車的時間表。英國7月份宣布將于2040年起停止銷售汽油和柴油汽車來減輕空氣污染,到2050年,行駛在英國道路上的汽車將全部實現零排放。法國也宣布從2040年開始,將全面禁止采用內燃機動力的汽車上路。自2015年12月起,包括荷蘭在內的一些歐洲國家就加入了“國際零排放車輛聯盟”,承諾將在2050年以前讓所售新車全部為新能源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