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哈維”不僅打擊了正在經濟復蘇道路上的美國,各地接連的類似極端天氣也給全球警示,遏制氣候變暖時不我待。在政策層面之外,更需要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抱可持續發展模式,加速全球減排進程和力度。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7年全球風險報告》顯示,極端天氣、自然災害、人造環境災害等五大環境風險首次在調查中被同時列為發生概率高、影響力大的風險。可見如果不重視造成各種極端天氣的氣候變暖,經濟體則會面臨“覆巢之下難有完卵”的風險。
金融危機爆發十年來,全球經濟從重創和蕭條中蹣跚復蘇,各種貨幣寬松、建設投資方案紛至沓來,以期迅速挽救經濟。與此同時,在綠色發展領域的進步卻遲了幾拍,從幾次氣候變化會議的成果來看,分歧多于共識。根據權威機構數據顯示,同期全球經歷了史上最熱的十年。直至2015年全球主要領導人才初步形成巴黎協定框架,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但今年年中,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成果卻因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而有倒退風險。
隨著極端天氣越發頻繁的到來,人們應該意識到,政治和政策層面的焦灼不應該成為減緩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的理由。各產業及有責任的企業需要加大科技創新等手段,加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遏制全球變暖趨勢。
可喜的變化漸漸顯現,在電動車領域,統計顯示,自2008年以來,電動汽車電池成本降低了80%;一些傳統車企也開始跟進。沃爾沃汽車集團表示,從2019年開始,其新車型要么是全電動汽車,要么是混合動力汽車。沃爾沃CEO哈坎·薩穆埃爾松說:“汽車只用內燃機驅動,今天的聲明標志著這個時代結束了。”豐田汽車也已宣布,將在2050年停售純汽油車,未來豐田會逐漸推廣混動車、燃料電池車和純電動車。
能源使用方面,過去三年,北歐海上風力能源成本減少了一半以上;太陽能成本直逼天然氣和煤炭,成為一種非常廉價的動力來源。人們已經看到,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促進新能源發展,并非僅僅是壓力,全球多數學者都認為,它也是各國轉變發展方式、破解資源環境制約、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內在要求。
如今,二代生物燃料、光伏、風能、電動汽車、節能產品……各類技術不斷突破,每一個領域的突破都帶動一大批相關行業快速進步,助推國家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各國對形勢的研判決定了他們在后危機時代將采取何種發展政策和戰略,以及是否能占領新的制高點。
國際能源署去年宣告,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使用量首次超過煤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增電能來源。
總之,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因素驅動,相信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產業能夠使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內生轉變,將減排落實到日常生產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