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北京-倫敦低碳經濟技術”研討會上,來自倫敦發展署、北京市科委及企業與科研機構的代表討論了中英兩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的努力與成果,呼吁中英雙方在低碳經濟與技術方面能突破學術交流層面,加強合作成果的商業化。
英國倫敦發展署總裁彼得·畢曉普表示,目前中英兩國的合作以學術交流為主。去年11月,清華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成立了低碳能源大學聯盟,進行低碳技術的科學研究。目前,三校聯盟已經明確了清潔煤技術等6個主要合作領域。
類似的還有中英研究網絡在同濟大學設立網絡協調辦公室,為雙方的可持續發展合作提供了便利。
“然而,我們的合作還很少把技術帶到投資領域,其實雙方都有好的技術。”彼得·畢曉普指出,中英雙方將來的合作一方面要加強學術交流,另一方面更要加強技術成果的商業化。
據介紹,英國政府的目標是實現2020年二氧化碳減排20%,2050年達到80%,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低碳經濟國家。總體戰略將圍繞公共交通展開,政府將大力開發和生產電動車和混合動力公交車,并對購買電動車的市民進行補貼。
參加論壇的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龍說:“我們希望能借鑒倫敦的經驗,加大合作力度,通過高層互訪、人員交流、共同組織活動等,進一步推進雙方在低碳技術等領域的具體合作。”
作為力爭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建立低碳城市的北京,近年來在發展低碳技術與經濟方面也取得了較大成果。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科技促進中心總工馮武軍表示,2008年奧運會便是集中體現北京低碳技術成果的一次“檢驗”,目前北京市正在進行多個低碳城區的規劃。
“以通州新城為例,它引入‘綠色低碳宜居理念,全面啟動現代化國際新城’的口號,并打造一種完全的低碳規劃:包括地鐵、公交車、新能源汽車和行人在內的整體公共交通系統;首編低碳城市指標體系;實行‘行人優先’原則等等。這些與倫敦的經驗有很多相似之處。”馮武軍介紹。目前,通州新城的初步規劃已經確定,新城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初具規模。
“因此,我們希望與英國加強合作,并主要針對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低碳城市規劃上,希望能借鑒倫敦的發展路徑和思路;二是節能、新能源開發、生態與環保等領域,呼吁雙方能共建低碳示范項目。”馮武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