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創新和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減少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其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追求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轉變。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題中之義和必然選擇。筆者認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要實施七步戰略:
一是建立發展低碳經濟戰略規劃、保障機制和法律體系。結合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和節能減排工作的實際,研究制定低碳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必須把低碳經濟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在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布局、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向低碳經濟轉型創造條件,從全局角度部署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建立長效機制。結合法制建設,建立健全低碳經濟法律體系,確立和保障低碳經濟的國家新戰略。通過公眾參與增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積極鼓勵和支持、引導公眾參與到低碳經濟的建設中來。研究低碳經濟模式下的產業政策,制定低碳財稅激勵政策。提高產業準入門檻,發展低碳技術,建立低碳技術投資機制。將企業責任與產品質量信譽相結合,引導企業生產經營低碳產品,建立“碳金融市場”,降低碳排放量。
二是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許多國家已將可再生能源作為投資和擴大就業的重要領域,并作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因此,要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改變以往過度依賴煤炭現象,提高煤利用率,清潔高效地利用煤炭;保障石油安全供應,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控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加速發展天然氣,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積極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潮汐、生物質能和可再生能源,調整現有能源結構。發展超導技術,淘汰傳統高能耗設備,支持智能能源系統發展。
三是加大節能降耗力度,鼓勵低碳技術的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撐就是低碳技術。低碳技術既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傳統領域,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無碳和低碳能源技術、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捉與埋存技術等眾多新領域。從當前國內外低碳技術現狀來看,我國應發展節能與能效提高技術,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把技術研究領域重點放在主要行業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與處置利用,生物與工程固碳,先進煤電、核電等重大能源裝備制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上,依靠技術進步不斷降低利用成本,切實解決新能源發電上網難題,推進第四代核能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多途徑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國民經濟低碳化。
四是發揮碳匯潛力,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增加碳匯有森林、耕地以及草地3個領域,每個領域可以通過增加碳庫儲量、保護現有的碳儲存和碳替代3種方式來增加碳匯。同時,根據我國碳平衡狀況,利用區域間碳源和碳匯量的差異,通過有效的形式,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使生態服務向有償化轉變。
五是加強教育宣傳,引導公眾參與。建立低碳生產、消費方式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推行低碳標識,制定低碳產品的技術標準。政府通過低碳產業規劃與財政、稅收、金融融資支持等手段,引導企業發展低碳技術,實現技術升級。開展低碳經濟宣傳,使各階層人群在生活中優先選擇低碳產品。引導厲行節約,鼓勵選擇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資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加強低碳教育,將低碳經濟知識引入教科書,推廣低碳經濟理念和模式。
六是開展低碳經濟試點,探索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借鑒國際經驗,選擇典型地區、城市和重點行業進行低碳經濟試點,出臺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引導發展低碳經濟。在城市規劃中實行優惠政策,吸引高端低碳技術的研究和產品生產。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規范。在建筑物的建設中,選用節能型冷暖系統,倡導適宜裝修,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日常生活碳排放量。
七是積極參與低碳化的國際合作,增強自主研發能力。要參與全世界的碳市場,促進碳交易機制的發展。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合作,積極探索與其他國家之間合作伙伴關系,開展項目技術合作、經驗交流及能力建設等合作活動。通過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新機制,引進、消化、吸收先進適用的低碳技術,參與制定行業能效與碳強度的國際標準,使中國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低碳技術、設備和產品達到國際先進乃至領先水平。同時,通過共同研發、合理轉讓等方式提高國內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先進低碳技術的差距,增強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力爭在清潔和高效能源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在國際碳減排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