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低碳了嗎?”如果說哥本哈根大會以前,人們對于低碳一詞還不是很熟悉,到了后哥本哈根時代,低碳顯然已經成了最熱門的詞匯之一。低碳不僅成了商家熱捧的對象,也成為眾多城市追求的方向。打造一張低碳名片,成為時下許多城市的主要發展目標。
粗略計算,目前全國提出“低碳”目標的城市不下百個。然而對于什么是低碳城市,建設低碳城市的本意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恐怕有些城市尚不清楚,只是盲目跟風。
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
低碳概念受到眾多城市的追捧和推崇,一方面說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低碳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表明各地政府已經意識到,發展低碳經濟對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及其給城市帶來的影響力。
建設低碳城市,提出一個口號容易,付諸行動就不是那么簡單了。如果對建設低碳城市的內涵不清、路徑不明,則難免陷入一片盲從之中。盲目跟風不僅不能推動城市實現低碳發展,反可能由于急功近利、草率行動,而干擾城市整體發展的秩序,讓城市發展偏離既定的軌道,造成資源、人員的浪費。
現在許多城市呈現千城一面、景觀雷同,某種程度上就是由于盲目跟風、簡單模仿帶來的直接后果。比如一些北方城市,全然不顧當地氣候條件,大建廣場,廣鋪草坪。由于氣候干燥,僅草坪養護一項每年就要浪費掉成千上萬噸水資源。這與低碳城市的初衷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盲目跟風建設的城市顯然不能達到低碳的效果。不顧自身的自然稟賦、資源條件,看見其他城市發展什么,自己就發展什么;看見其他城市建設什么,自己就建設什么。缺乏規劃的低碳城市建設,眉毛胡子亂抓一氣,注定是不可持續的。
目前,許多城市將建設低碳城市等同于發展低碳經濟,大上快上新能源項目,是不是就是找對了方向?
誠然,城市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低碳城市建設,但是城市如果對低碳經濟缺乏正確的認識,僅是簡單地把發展新能源等低碳產業等同于發展低碳經濟,將低碳概念作為招商引資的噱頭,大規模上馬新能源項目,只會導致產能過剩。
低碳產業只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從我國產業發展的戰略布局來看,無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重化工業,都要實現低碳化發展。低碳化發展才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本意。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不論是低碳經濟,還是循環經濟,都是推動低碳城市建設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手段。而低碳城市的本質是為了降低碳排放,讓環境更美好,進而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如果偏離了這個主題,低碳城市建設就失去了意義。
作為涉及經濟、生態、城市、居民生活的全方位系統建設,低碳城市該如何推動?
首先,應明晰低碳城市的內涵,制定科學建設規劃。如何建設、怎樣建設,如何借助資源優勢揚己之長、避己之短,這都是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非如此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科學發展。
其次,應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低碳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協同作戰。政府主導、企業配合、公眾參與,三方積極協作,形成合力,從政策、技術、消費等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見效。
再次,要將低碳理念融入城市生活的每個細節中。低碳城市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把“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生產、生活的各領域,從各細節都實現低碳。
從2008年,原建設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確定上海、保定為低碳城市試點城市,到今年8月,國家發改委在北京啟動國家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承擔低碳試點工作的5省8市政府有關負責人承諾將研究編制低碳發展規劃,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積極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我國城市在低碳的道路上已經探索了近3年。但應該看到,比起低碳城市建設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3年時間遠遠不夠。
上海世博會的召開,為低碳城市建設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倫敦零碳館、上海生態家、法國阿爾薩斯案例館等,一個個低碳城市設計的典型樣板讓人們眼界大開。
所謂典型,就是“最接近理想之型的具體之型”,用典型樣板作示范,讓人們仿效、學習,要比一般的講道理更具有生動性、直觀性和鮮明性,也更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和號召力。通過對這些成功案例的研究和學習,結合自身的特點和條件,可以促進各城市重新審視城市與自然、城市與人、城市與經濟的關系,幫助各城市盡快擺脫傳統發展模式,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低碳發展之路。
這些典型低碳城市設計的藍圖,可能就是其他城市的明天或后天。因此,我們可以大膽預言:低碳城市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