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中國人均收入距離國際碳排放拐點還有3倍差距
●中國要避免日本在節能減排中出現的經濟低速增長
●建議設定減排與GDP增長掛鉤指標,控制減排總量
●注意以“碳關稅”倒逼中國為碳排放支付治理成本
●報告發布中國綠色現代化減排路線圖(2006-2050)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本名古屋大學經濟學院亞洲核心項目、美國能源基金會中國可持續發展項目2011年3月22日在京舉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1)》發布會。該報告是中國第一本以低碳經濟為主題的系列研究報告,匯集羅馬俱樂部核心成員、IPCC工作組成員、碳排放理論的先驅者、政府氣候變化問題顧問、日本低碳社會計劃設計人,以及中國國情與環境專家等著名學者、政府官員和有識之士,探討世界金融危機后國際經濟的現狀,比較各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和政策,總結 COP15以來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動向。報告指出,中國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但有可能影響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因此中國應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節能減排。這是因為,雖然中國的GDP已成為世界第二,但人均收入才4000美元,只有日本的1/10,而要完成工業化、提高城市化、減少貧困、讓全民都富起來,仍是中國的主題,這點不能放松。
中國人均收入距離國際碳排放拐點還有3倍差距
報告指出,從1960-2004年的45年間有相關數據的38個國家的經驗統計分析來看,碳排放與經濟增長是一種倒U形的關系,即高速增長必然帶來高碳排放,而隨著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碳排放會逐步下降。碳排放從遞增到遞減的轉折點即碳排放的拐點,發展中國家是人均收入到達24517美元,發達國家的轉折點是31235美元。目前,中國的人均收入按美元計算是4000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7000美元,距一般國際轉折點還有3倍以上的差距。因此,發展經濟、脫貧、提高國民的人均收入仍是中國的頭等大事。與此同時,由于中國經濟對國際經濟特別是國際貿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得中國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保持適度增長,不僅對中國重要,也是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
中國要避免日本在節能減排中出現的經濟低速增長
報告指出,從日本的經歷來看,20世紀60年代日本實現了高速增長,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公害。1970年后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嚴格規范企業的污染排放,1973年的石油危機迫使日本實行節能措施和發明節能產品,這使得日本從一個公害大國變為環境優美的國家。但是,這一成就的背后,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經濟的低速增長和90年代以后的產業空洞化、經濟的超低增長或負增長。報告認為,中國目前面臨日本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處境,如果過分強調減排而使經濟增長急剎車,可能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因為,日本的環境改善發生在人均收入達到11000美元的1970年以后,而經濟增長減速發生在人均收入達到16000美元的1985年以后。因此,中國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持節能減排原則。
建議設定減排與GDP增長掛鉤指標,控制減排總量
報告提出一系列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建議,建議設定減排與GDP增長掛鉤指標,實施減排總量控制。報告指出,中國有約束性很強的經濟增長指標,如GDP增長率、就業率、工業化率和城市化等。這些硬性指標,強化了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意識,促進了經濟高速發展,但也產生了為完成指標而不惜高耗能高碳排放、犧牲環境保持增長的問題。報告建議:放松對GDP指標的硬性要求,加強對節能減排和環保指標的要求,提出一個指導性的GDP指標,并設定相應的節能減排和環保指標與其掛鉤,作為綜合考核干部政績的主要內容。在如何實現節能減排問題上,報告總結了日本和中國環境污染的經驗,認為實施減排的總量控制是最有效的辦法。報告建議,中國在“十二五”規劃和各個部門以及地方的發展規劃中,明確制定節能減排總量指標,實施總量控制,以確保有節能減排效果、有高質量生活環境的適度增長。但是,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不同,各產業、各部門的能源使用狀況和減排強度會有很大差別,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應依據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行業產業排放情況,采取不同的、分級別的和等級的排放分解指標。
注意以“碳關稅”倒逼中國為碳排放支付治理成本
報告指出,目前發達國家普遍主張迫使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自愿進行碳減排的有效政策手段之一為“碳關稅”,即對中國等沒有在國內征收碳稅或能源稅、存在實質性能源補貼國家的出口商品根據其碳排放強度征收一定程度的關稅。對于中國政府所作出的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45%的承諾,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基本不能夠接受。包括美、法、英、日在內的許多國家均提出未來將通過“碳關稅”等方式,倒逼中國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報告同時指出,事實上在美國國內,對于碳關稅也存在相當多的爭議。美國要在2020年對沒有承諾二氧化碳減排指標的國家所進口的產品征收碳關稅,首先必須在國內對同類產品征收碳稅,但美國的鋼鐵、水泥、化工等部門的行業工會對此持強烈的反對態度,眾議院通過的這一法案在保守勢力非常強大的參議院是否能夠獲得通過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拋開各類復雜的政治因素不說,單純從經濟和技術層面,碳關稅仍然存在著不確定性。
報告發布中國綠色現代化減排路線圖(2006-2050)
第一步(2006-2020年):為減緩CO2排放、適應氣候變化階段。力爭到2020年控制在80億噸左右。這就要求中國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大大減少排放速度;在“十三五”(2016-2020年)時期,排放量趨于穩定且達到高峰。
第二步(2020-2030年):進入CO2減排階段。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力爭達到2005年水平。199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22億噸,2005年增加至52億噸(IEA,2007)。到那時,中國農業占GDP比重只有5%左右,工業比重只有30%左右,服務業比重接近6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在65%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超過25%,煤炭消費比例降至45%-50%,清潔利用率很高;森林覆蓋率24%;HDI達到0.93。
第三步(2030-2050年):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繼續大幅度下降,與世界同步,達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到那時,中國農業比重只有2%-3%,工業比重下降至不足20%,服務業比重接近80%;城市人口比重在78%以上;可再生能源比重超過55%,煤炭消費比例降至25%-30%,全部清潔利用;森林覆蓋率26%;HDI達到0.98,基本實現綠色現代化。
報告強調,我國要實現預期的發展前景,一是建成中國的低碳能源發展體系,總量上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煤炭比重控制在30%以內,可再生能源成為主導能源之一。二是重點推動可再生能源技術的規模化和商業化,力爭突破核聚變能技術,對目前尚存在爭議的重大能源技術,如氫能經濟等,能夠及時跟蹤,一旦有突破,可以及時應對。三是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的裝機容量達到億千瓦的規模級。四是有利于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財稅政策基本得到實施,生態、環境等外部化成本得以內部化。五是形成了系統的能源國際合作框架。六是形成完善的能源基礎設施體系和促進節能減排的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