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生產成本,其次是技術標準問題,對于生物質成型燃料,需要有相應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使之發展成為一種通用燃料。”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日前曾向媒體如此表示。
生物質能潛力巨大
生物質能是太陽能以化學能的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它是以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排泄物(或廢棄物)等有機物為原料,可以轉化為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具有資源豐富、可再生、清潔環保、二氧化碳凈排放、儲存和運輸便利等優點。
在3月16日國家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核能、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光熱發電、風電技術裝備、智能電網、生物質能。”并“大力發展沼氣、作物秸稈及林業廢棄物利用等生物質能”.
據中國工程院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咨詢報告資料顯示,中國生物質能源的資源量是水能的2倍和風能的3.5倍,且分布靠近東部沿海高能耗地區。近期,每年可開發的生物質能源約合12億噸標準煤,約占中國每年能源總耗量的1/3.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表示,生物質能具有不受區域限制的優勢,比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更適合我國地廣人多且分布不均衡的國情。我國能夠形成風電場只有20萬平方公里,廣大的東部、南部、中部地區沒有風能大規模運營的客觀條件,而太陽能利用則以青藏高原為最佳。加上風能、太陽能有儲能性較差,供電不穩定的缺點,而生物質能則可以在全國范圍進行分散式布局,并像化石能源一樣生產塑料(11880,30.00,0.25%)和化工原料等物質性產品。目前,生物質能源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能源和首屈一指的可再生能源,排位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在未來5至10年內,中國生物質能源發展將實現“固、液、氣生物質綠色能源”部分替代“煤、油、氣化石能源”.
發展生物質能須破難題
“中國生物質能源的蘊藏量每年可用總量折合約5億噸標準煤,僅農業生產中每年產生的農作物秸稈就折合1.5億噸標準煤。生物質能源發展潛力巨大。”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肖明松曾對《中國聯合商報》等媒體表示。
肖明松表示,生物質能源技術的高成本、高價格是制約其技術商業化和推廣應用的最大障礙。與同類技術相比,農村生物質能源利用的初始生產成本比購買化石燃料高得多。在目前定價機制下,生物質能源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無法體現出來。
業內專家指出,我國發展生物質能面臨一些瓶頸性的問題,包括生物質資源不足、品質不佳、收集困難、難于轉化。生物質催化與轉化效率低下,過程能耗和水耗高。生物轉化工藝難以低成本規模化放大,以及生物能源終端產品品質不佳、產品標準欠缺等。
石元春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生產成本,其次是技術標準問題,對于生物質成型燃料,需要有相應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使之發展成為一種通用燃料。國家在發展生物質能源時必須充分考慮資源、技術、環保、能耗等多方面因素,穩步發展。其次要做好規劃,根據我國區域總體規劃及生物質能源資源分布特點,在進行資源評價和環境評估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生物質能源發展規劃,避免出現惡性競爭。
肖明松認為,生物質能源產業是有巨大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弱勢產業。從國外的經驗看,政府支持是農村生物質能源產業發育初期的原始動力。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村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均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如投融資、稅收、補貼、市場開拓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而我國目前在政策扶持上尚有很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