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廣西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納入經濟發展全局規劃部署,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將節能降耗作為加強宏觀調控、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重大成效。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廣西在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各項目標任務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進節能減排各項工作持續開展。在一系列有力措施的推動下,今年上半年,廣西節能降耗開局良好,全區萬元GDP能耗、萬元GDP電耗同比均實現下降。一季度全區萬元GDP能耗為1.0508噸標準煤(GDP按2010年價格計算,下同),同比下降4.13%,降幅在全國居前三位;萬元GDP電耗為1259千瓦時,同比下降0.59%。
節能降耗:超額完成“十一五”指標
“十一五”期間,廣西按照國家堅決關停淘汰落后產能的總體部署,累計淘汰落后產能:火電126.6萬千瓦,煉鐵241.1萬噸,煉鋼504.9萬噸,鐵合金31.6萬噸,水泥892.8萬噸,造紙70.45萬噸。在工業節能降耗方面,不斷加大節能投入,層層分解節能目標任務,并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工業節能量累計達2068萬噸標準煤。
為完成“十一五”單位GDP節能降耗目標,廣西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狠抓節能降耗工作,2010年廣西噸水泥熟料綜合能耗、噸水泥熟料綜合電耗、噸水泥標準煤耗、煉鐵工序單位能耗、軋鋼工序單位能耗、硅錳合金工序單位能耗、單位氧化鋁綜合能耗、單位電解鋁綜合能耗、單位精鋅綜合能耗、電廠火力發電標準煤耗、電廠火力供電標準煤耗等技術經濟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截至2010年底,萬元GDP能耗1.0361噸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15.22%,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給廣西“十一五”期間節能15%的目標任務。
循環經濟:重點建設成效顯
“十一五”廣西加快推進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建設,目前賀州華潤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核心區雛形初現,玉林龍潭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21個項目集中開工,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通過國家環保部預驗收,以宜州市為重點的蠶桑繭絲綢產業循環經濟示范基地也初具規模,一批企業順利落戶循環經濟園區。
廣西是全國最大的糖業基地,其制糖工業在循環經濟上已取得重大成效,成為全國糖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范例。以華錫集團車河選礦廠處理多金屬礦綜合利用示范項目為代表的南丹有色金屬工業園區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在加快推進建設中資源循環利用成效明顯。廣西的一批企業被確定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試點方案實施順利并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農業循環經濟中,廣西自主創新的水稻免耕拋秧、玉米免耕栽培、冬季馬鈴薯免耕栽培等“三免”技術得到了大力推廣。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養殖+沼氣+種植”聞名國內外。東園家酒工業園已成為農業循環經濟和生態產業的示范園區。以非糧原料木薯生產車用燃料乙醇在廣西全區依法推廣使用,成為全國非糧乙醇汽油示范省區。
而在推進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工作中,也涌現一批先進典型企業。例如,河池南方有色冶煉有限責任公司是廣西有色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成效最突出的企業,其以鉛、鋅、銻冶煉為主導,以延伸鉛鋅產業鏈為核心,以共、伴生金屬金、銀、銅、鉍、鎘、銦、鐵及非金屬元素硫、碳等資源綜合回收利用、三廢治理及資源化利用為著力點,通過延伸鉛、鋅主導產業鏈,實現鉛鋅冶煉閉合循環發展。該公司在12萬噸電鋅擴建項目中同步建設鋅冶煉渣綜合回收工程,回收鋅冶煉浸出渣中伴生的有價金屬銀、鋅、鉛、銅、鎘、銦等,不僅生產精銦、精鎘產品,而且回收鉛、銀精礦渣返回鉛廠煉鉛、銀,回收氧化鋅粉返回生產電鋅,回收的銅礦渣可制成粗銅,年總回收中間渣料達2.1萬噸;通過鋅渣及生產余熱等的綜合回收利用,年節約硫資源13萬噸以上,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萬噸以上,節約能源3.65萬噸標煤。
“十二五”:一季度開局良好
在一系列節能降耗,離不開循環經濟等資源環境工作的推動下。“十一五”期間,廣西共完成營造林1681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441萬畝、封山育林240萬畝,年均營造林300多萬畝。截至2010年底,廣西的森林覆蓋率達58%,排在全國第四位,重點流域水質達標率100%,近岸海域環境達標率85%,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以上。目前廣西已成為全國第九個、西部第二個縣縣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的省區,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60.6%和61.78%,旅游業總收入達953億元。
今年一季度,廣西全區14個市萬元GDP能耗呈現4升10降,上升的4個市為賀州、防城港、欽州、河池市,升幅分別為10.22%、7.04%、5.96%、0.51%。全社會用電量明顯下降。1~5月,廣西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0.14%,同比回落26.39個百分點,比1~4月回落0.2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1~5月,全區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37%。火電發電量同比降幅較大。1~5月,全區火電發電量25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3%,發電原煤消耗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