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北京市發布了《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綠色北京發展建設規劃》。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本市將加快工業企業節能、節水、污染減排改造力度,確保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2%,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1立方米以下。
資源產出率5年提高15%
根據“綠色北京規劃”,“十二五”時期綠色北京發展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按照在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當好標兵和火炬手,走在全國最前面的要求,努力推動北京率先形成“創新驅動、內涵促降”的科學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集約、高效、生態型綠色城市發展新模式,打造成為生產清潔、消費友好、環境優美的綠色發展先進示范區。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綠色北京規劃”首次提出了“資源產出率”指標,并提出“十二五”末的資源產出效率,要比“十一五”末提高15%。
規劃圍繞“調結構、轉方式、促循環”的工作主線,更加突出創新驅動,強化實施以降耗促發展的理念,努力形成綠色經濟新格局。提出將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發揮創新引領作用。繼續提升服務業比重,服務業占GDP比重達78%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繼續淘汰落后劣勢產能,嚴格控制新建產能過剩和“兩高一資”項目,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700萬噸以內,比“十一五”末壓縮產能300萬噸以上。深入調整能源結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2000萬噸以下,比“十一五”末減少700萬噸,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20%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7個百分點以上。
四環內步行千米到地鐵
本市將大力推廣綠色建筑,新建居住建筑在全國率先實施75%的節能設計標準,綠色建筑規模達到3500萬平方米,比“十一五”末增加3300平方米以上,完成6000萬平方米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節能建筑占現有民用建筑的比例達到67%,比“十一五”末提高11個百分點。
規劃中提出,全面完成城市軌道交通近期規劃線網建設,同步啟動中心城軌道交通線網加密工程,實現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660公里,四環內市民平均步行1000米即可到達地鐵站點。不斷完善軌道交通的換乘系統,五環外地鐵周邊同步規劃建設一批駐車換乘停車場。
同時,結合軌道交通線網和站點,優化地面公交線網,提高公交整體運行效率。在主要干道新增公交專用道150公里以上,2015年實現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50%(含地鐵)。積極構建新城與中心城間的快速交通專線,實現最遠新城到中心城(五環路)的平均出行時間不超過1小時,有效支撐中心城人口疏解。加快主要擁堵路段改建,規劃建設東、西二環等地下交通隧道,推進400公里次干路和支路等微循環道路建設,系統提高路網的通行能力。積極鼓勵市民自行車出行,將自行車納入全市交通規劃,完善部分道路和重點區域兩側非機動車專用道,增強自行車租賃服務,力爭中心城區自行車出行比例保持在18%左右,小客車出行比例力爭控制在25%以下。
2015年“菜籃子”全面無公害
規劃中指出,本市將著力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食品安全生產、供應體系,健全監管組織網絡和責任追溯機制,切實保障居民飲食健康。到“十二五”末實現“菜籃子”產品全面達到無公害標準,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生產量比2009年翻一番。嚴格首都食品市場準入,加強與外埠主要食品產區協作,建設重點農產品種植養殖基地,保障進京食品質量安全。嚴格食品經營主體的資格準入,強化經營環節食品安全管理。
“十二五”期間,本市將完善食品安全監測體系,全市設立3000個風險監測點,企業應配備與其生產經營食品品種、數量相適應的自檢設備。建立統一追溯信息平臺,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跟蹤、偽劣食品可召回、儲運信息可查詢。利用物聯網、信息記錄、識別、追蹤和數據交換等技術手段,實現嬰幼兒配方乳粉、原料乳粉和畜禽、水產品等食品從養殖、收購、加工、儲運到銷售的全程追溯。通過標簽、條碼和電子臺賬,實現酒類、桶裝水等重點預包裝食品流通和溯源管理。建立重點食品供應基地溯源系統,在大型食品批發市場、商場、超市和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建立食品信息查詢驗證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