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1日在浙江義烏啟動。這是經國家林業局同意,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與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先行開展的林業碳匯交易試點,旨在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近年來,通過林業碳匯抵減碳排放,受到了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積極推動以碳匯為主的生態服務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成為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內容。”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國家林業局應對氣候變化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怒云說。
當前,氣候問題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戰略問題。森林是最經濟的吸碳器,它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形成碳匯。正因為有這種特殊功能,森林成為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
中國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中國共有森林面積1.95億公頃,碳儲量為78.1億噸,到“十二五”期末將增加到84億噸。
李怒云指出,實現林業碳匯交易對于創新林業發展機制,突破林業發展瓶頸,促進林業資源優化配置和社會林業發展,建立森林生態效益市場化的新機制,切實提高林農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試點啟動儀式上,阿里巴巴、歌山建設等10家企業簽約認購了首批14.8萬噸林業碳匯。
此次認購方代表之一的富陽市木材有限公司董事長葉鵬飛說,認購碳匯一方面是履行社會責任,同時,我們認為,這也是一種未雨綢繆。在認購碳匯、履行社會責任的時候,企業的形象、口碑都得以提升。
福建兩岸心貿易有限公司沒有得到此次碳匯認購機會,其開發部經理田旭表示:“從趨勢來看,低碳生產、低碳生活是未來的主流,而碳匯交易無疑是引領這種趨勢的驅動力。”
“這是我國林業碳匯交易的探索與實踐,是森林生態服務價值的具體體現,為促進企業自愿減排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可以實現增加森林碳匯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雙贏。”李怒云說。
記者在簽約現場采訪了一些企業代表,他們普遍表示,碳匯交易在中國剛剛起步,在世界上也是新生事物,如何發展、測定、交易都還在探索中。“關鍵是不要僅僅停留在概念上,而是真正運作、交易起來。”
林業專家指出,要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碳匯變成“商品”進行交易,必須由具有權威性和專業性的機構按照相關的規則和標準來生產碳匯,并依托具有相關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對碳匯進行“合格性”檢查審定。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趙樹叢在啟動儀式上說,今天,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與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舉行“林業碳匯交易認購”簽約,是中國林業碳匯交易規范化運作的首創。碳匯交易是一件新生事物,需要探索一條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路子,建立交易所規則和技術準則體系。碳匯的生產、計量、監測、核證、注冊等環節都要嚴格把關,使看不見的碳匯集于有形的林,交易的每一噸碳都有一片森林存儲,每一片森林都為農民增收和改善生態作出貢獻。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和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則表示,雙方開展的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將努力為中國林業碳匯交易提供標準化試點平臺,積極探索規范、安全、有效的林業碳匯交易模式。
李怒云說,企業購買碳匯指標,可以實現碳中和,贏得減排緩沖期,進一步實施科技創新,實現綠色增長。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到購買森林生態服務的隊伍中,既展示“社會責任”,也體現“未雨綢繆”;充分發揮森林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生態環境、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中的功能和作用,為保護地球家園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