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一時間,排在前面的“穩增長”成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眾多解讀的關鍵詞。
那么,強調“穩增長”與加強節能減排矛盾嗎?經濟增長減速是否意味著節能減排也會減速?
的確,隨著促進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在中央主動加強宏觀調控和外需持續減少的雙重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一、二、三季度,GDP同比分別增長9.7%、9.5%、9.1%,而去年同期的數據分別為11.9%、10.3%、9.6%。今年一、二、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4.4%、14%、13.8%,而去年同期的數據分別為19.6%、15.9%、13.5%。
12月6日,亞洲開發銀行宣布將明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由9.1%下調至8.8%。12月7日,中國社科院發布2012《經濟藍皮書》,預計明年GDP增長率為8.9%。
在經濟增速回落的形勢下,考慮到世界經濟形勢總體上仍將十分嚴峻復雜,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必須確保。
然而,強調“穩增長”絕不意味著可以放松節能減排。
全國經濟增速雖然有所回落,但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城鎮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持續升級,能源需求呈剛性增長,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
開局之年,“十一五”期間被壓抑的高耗能產能反彈明顯。7月8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消息顯示,今年前5個月電力需求增長的12個百分點中,電力、鋼鐵、建材、有色、化工和石化等六大高耗能行業拉動了5.1個百分點。
今年上半年,云南、內蒙古、重慶、青海等地經濟增速均出現輕微下降,但其建材、冶金、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業用電量增幅卻都在15%以上。
如果因為“穩增長”而放松節能減排,不但不能實現“穩中求進”的目標,也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戰略部署背道而馳。
根據會議對“進”的解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進”的題中之義。中央不但沒有因為強調“穩增長”而放松節能減排,反而提出要著力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并在嚴格目標責任管理、完善評價考核機制和獎懲制度、強化政策引導等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
當前,我國節能減排的形勢不容樂觀,按照會議的表述則是“節能減排形勢嚴峻”。這一表述切合實際。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只下降了2.56%,相比于全年下降4.5%的目標,沒有達標。
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單位GDP能耗僅下降1.6%,與年初定下的3.5%的目標差距較大。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趙家榮日前表示,年初確定的全年節能減排目標
任務可能難以完成。
上半年總量減排核查核算結果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63%、0.73%、1.74%,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則增長了6.17%,與預期減排1.5%的目標相差較大,完成既定任務也很有難度。
“十二五”期間,實現主要污染物減排8%~10%的目標,既要消化污染增量,又要削減污染存量。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應分別削減601萬噸、654萬噸、69萬噸、794萬噸,分別占2010年排放基數的24%、29%、26%、35%,任務非常艱巨。
“穩”要確保,“進”需發力。節能減排不但不能放松,更需加強。
有評論指出,經濟增速放緩在一定程度上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一個窗口期。如果能充分利用好這一契機,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不但不會對“穩增長”產生負效應,而且會帶來長遠的正效應。
申銀萬國首席經濟學家李慧勇總結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風險的把握,其中之一就是我國工業經濟仍以重工業為支柱、節能減排面臨挑戰。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認為,在強調“穩”的同時,也要利用環境變化帶來的倒逼機制推動結構調整、深化改革。
轉型也是發展,轉型也是增長。“十一五”期間,我國取消對200余種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的出口退稅,對不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項目不予新增貸款,拒批投資近3.2萬億元的“兩高一資”等建設項目,不僅沒有影響“保增長”大局,反而推動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由此可見,強調“穩增長”和強化節能減排并不沖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時隔14年后再次提出“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如果說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保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大規模的需求刺激,那么本輪“穩增長”則更多通過調結構和改革手段來推進。進入“十二五”,我國節能減排把結構減排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和此次會議提出的“調結構”一脈相承。
接下來一段時間,各地將掀起學習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高潮。各地環保部門要自覺從經濟工作大局出發,把環境保護的目標和要求滲透進國家經濟建設的各項政策之中,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發展,努力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