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透露了一條值得人們高興的信息:有關方面將對能源消費實行總量和強度的“雙控制”。
能源消費的總量控制,是我們都比較熟悉的,即為某一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制定上限。而所謂強度控制,是指對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控制,也就是說,今后考核節能成績不僅看你用了多少能源,還要看你生產同樣的東西用了多少能源。這樣的“雙控制”如果落實到位,那種靠突擊拉閘限電等手段來追求表面數據風光的“偽節能”,可能將失去用武之地。
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開展多年,社會各方已基本形成共識,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于對這項工作的管理基本是靠行政一級一級分解任務,是靠“軍令狀”,所以一些地方想出了不少“鉆空子”的應對招數。比如每當年終歲末,有些地方擔心節能指標完不成,就突擊拉閘限電,不僅工業企業被停電,有時居民用電也被停掉。更有甚者,個別北方城市還停止居民集中供暖,以減少用電量。且不說這些做法對生產、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多惡劣,單說節能減排效果,企業為應付拉閘限電被迫使用柴油發電、停暖后家家戶戶燒煤爐子,這也是與節能減排初衷南轅北轍的“偽節能”。
這種“偽節能”,以切斷經濟社會正常秩序為代價,把節能減排與經濟社會發展對立起來,曲解了節能減排和發展的關系,容易使人對節能工作產生抵觸情緒。更為嚴重的是,如此弄虛作假,老百姓心知肚明,對節能減排緊迫性的認識,以及對這項工作的配合,都將大打折扣。
強度控制意在控制單位GDP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它使節能減排與發展的關系更加清晰。節能減排的真正目的不是讓我們停止發展,而是要我們修正發展模式,尋求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實現更高的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對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實行“雙控制”,既追求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也追求更高的能源使用效率,無疑是做到了表里兼顧。
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國外已有不少成熟經驗。如企業的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與企業簽訂自愿節能協議等,通過優惠政策和節能效益,激勵企業革新工藝、改造設備,進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無論是行政手段,還是市場手段,歸根到底,都是要將企業的節能變成節錢,使企業的污染變成虧本,只有這樣才能讓企業自覺節能,才能形成節能減排的內生動力。當企業感受到節能的實惠,有了節能的自覺,種種弄虛作假的“偽節能”也就會越來越少。
落實能源消費強度控制,我們剛剛起步,政策和市場層面都有不少待破解之題。當然,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不能僅僅就靠這一招,我們還必須加快能源價格改革步伐,進一步理順能源管理模式,讓種種“偽節能”不再有生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