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抓領域之一,2016開局之年取得了豐碩成果,2017年迎來深化改革的關鍵一年。在11月1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介紹,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截止到目前,我國鋼鐵、煤炭去產能年度目標都已經超額完成。
對于2017年的煤炭去產能工作,年初之時,從主管部門到行業協會,均認為今年煤炭去產能任務雖然比去年少很多,但難度很大。
究其原因,當時,在經歷了去年的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工作之后,一些落后的、違法違規建設的煤礦已經基本退出,留給今年去產能工作可退出的煤礦數量并不多。并且,隨著退出產能的加大,煤炭價格會出現回升,造成一些應該退出的煤礦并不愿意主動退出。但從前三季度化解過剩產能工作來看,煤炭行業超預期完成了去產能任務。
今年的煤炭去產能工作,總量上要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主管部門先后三次明確的公布了進度情況,分別是5月中旬,完成年度任務的46%;上半年,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7月底,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85% 。
在11月17日由中國煤炭資源網主辦的“2017年(第五屆)國際動力煤資源與市場高峰論壇”會議上,汾渭能源項目部副總經理高英杰指出,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煤炭有效產能41.39億噸,其中,生產礦井33.97億噸,占比82%,試運轉和新建礦井7.42億噸,占比18%。有效產能主要分布在煤炭主產地內蒙、陜西和山西三省。其中,動力煤有效產能30.08億噸,占全國有效產能72%,前三省動力煤有效產能合計21.6億噸,占動力煤有效產能的72%。
高英杰表示,2017年煤炭供給側改革繼續深化,全年退出產能1.47億噸,其中動力煤退出1.11億噸,占退出產能的75%;煉焦煤0.36億噸,占退出產能的25%。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11月21日表示,今年年底,全國煤礦數量將從2015年的1.08萬處進一步減少到7000處左右。我國煤炭去產能任務有望在2018年基本完成,或有可能提前完成。
連維良指出,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這是今后一段時期煤炭行業發展和去產能工作需要深刻領會和牢牢把握的根本指導思想。全面提高煤炭供給體系質量,要求我們主動從總量性去產能問題轉向結構性優產能問題,從退出轉向進退并重。通過先進產能有序地增,實現落后產能盡快地退,既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又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2017年,煤炭供給側改革繼續推進,超額完成年度去產能目標任務。“276減量化生產”政策放開,多項保供應政策促進煤炭產量回升,國內供應平穩。
今年以來我國供給體系的質量持續改善。先進產能在加快,落后產能逐漸退出,關系到下一步發展的優質供給也在較快增長,可以說供給體系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在不斷地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不斷提高。
2017年作為煤炭供給側改革的深化之年,實質推進去產能,市場普遍關注中國煤炭產能的整體狀況如何?各省關閉退出了多少煤炭產能?煤炭市場如供需、價格及進出口表現如何?中長期看,2018-2020年會有哪些產能陸續關閉退出,又會有哪些新增產能陸續投產?中國煤炭產能將是一個怎樣的動態?動力煤、煉焦煤產能又各自如何?供給側改革將對煤炭行業中長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近期汾渭能源針對各界人士關心的煤炭行業產能問題,結合煤炭行業政策及自有的煤礦產能數據庫,組織撰寫了《2017中國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及2018-2020年產能預測》,報告將以PPT形式呈現,用數據、圖表和文字對中國煤炭供給側改革實施效果和煤炭產能做分析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