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河南省對環保產業政策獎勵兌現系統顯示,參加鄭州市重點支持的性展會,參展企業可以享受多重“政策紅包”,切實幫助企業開拓中部市場。
2021展出面積達5萬平米,800余家中高端品牌廠家參展,500+行業新品展示,同時展會聯合30多家行業協會、行業媒體及品牌企業共同推出超30場專題論壇及活動,包括新品發布、高峰論壇、培訓會、頒獎大會、新產品展示、商貿配對、培訓等。
作為深耕行業多年的展會,第六屆廣東泵閥展和第六屆廣東水展由上海荷祥會展有限公司主辦,3月31日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正式拉開帷幕。蓄勢一年,重生歸來,本屆展會規模盛大,現場達30,000平方米,開展首日便吸引了給排水設計、水處理/市政/建筑/環保工程、自來水公司/水務集團、經銷代理商等上萬觀眾前來參觀采購。
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溫室氣體,是天然的綠色能源。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碳中和,對可再生能源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全國兩會剛剛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對可再生能源發展提出了明確任務。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對氣候變化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動溫室氣體減排,實現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我部組織起草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見附件),現公開征集意見。
其中,陜西省政府與央企總部簽署的15個戰略合作協議落地項目95個,完成投資700億元;各市、省屬企業與駐陜央企簽署的120個項目合作協議,已落地76個,完成投資368.37億元;央企進陜大會之后,新增合作項目22個,完成投資153.72億元。
進入2021,隨著中國“戰疫”的階段性勝利,會展會議行業也漸漸迎來了持續的復蘇,各行各業的會議會展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如期舉辦。回首2020,中國設備管理協會主辦,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冶金行業國際合作服務中心、北京國聯視訊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九屆中國鋼鐵合作發展交流高端論壇在日照圓滿落幕,會議共計1100余位代表參加,超出了預期效果。
記者25日從吉林石化公司了解到,今年以來該公司盈利能力相較去年同期實現大幅躍升,各項業務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迎來強勁復蘇。其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乙丙橡膠J-4090已具備了國際先進水平。
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南方電網公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在大局下行動、為全局作貢獻,全面融入、全力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月15日下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
根據《財政部 稅務總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 交通運輸部關于節能 新能源車船享受車船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18〕74號)和《財政部 稅務總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關于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2017年第172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17號)等文件要求,對《享受車船稅減免優惠的節約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以下簡稱《減免車船稅目錄》)和《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以下簡稱《免征購置稅目錄》)實施動態管理。
最近一段時間,碳達峰、碳中和“刷屏”。3月18日,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成果發布暨研討會首次提出“通過建設中國能源互聯網實現碳減排目標”,一天之后,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又主持召開鋼鐵、有色金屬、建材行業碳達峰工作研討會,組織相關部門積極編制碳達峰方案。3月21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央行行長易綱再次就此發言,表示“雙碳”目標耗資巨大,實現碳中和仍需依靠市場資金。
自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以來,綠色低碳已成為中國能源發展的大趨勢。對于河北省來說,由于歷史原因,化石能源生產較為集中,自身產業結構偏向于鋼鐵等重化工業,屬于碳排放輸入型省份。
?我國能源結構目前仍以化石能源為主,占比約85%。能源的清潔低碳化,對于做好“十四五”減碳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沒有捷徑可走,首要的就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費。今后要完善能源“雙控”制度,既要控制能源消費強度,也要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要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同時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18日,科學城(廣州)綠色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揭牌暨銀企擔簽約儀式在廣州舉行。據悉,該公司是廣東首家綠色融資擔保機構,也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首家綠色融資擔保機構。
中國節能新聞,節能,能源高效利用,節能新聞,節約能源,節約用電,用能效率,能效管理,節能設備,節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