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對全球勞動市場的沖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以革命性的方式重塑全球經濟,同時威脅取代部分職業并增強其他職業的效率。IMF的報告顯示,全球近40%的工作崗位將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發達經濟體因認知任務比例較高,約60%的工作崗位面臨風險;而在發展中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分別為40%和26%。
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形容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如同一場海嘯”,并表示:“我們必須迅速行動,為勞動者和企業做好準備。若能妥善管理,人工智能將極大提高生產率;但若處理不當,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并帶來更多的虛假信息。”
英國勞動市場的預測與挑戰
托尼·布萊爾全球變化研究所2024年11月發布的報告指出,人工智能通過改變勞動市場的需求、供給以及工作條件,可能帶來顯著影響。研究預測,若英國企業全面采用人工智能技術,私營部門的勞動時間將減少約25%,相當于6百萬人的全年工作量。這一趨勢對不同職業的影響各不相同:
高風險職業: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數據處理等重復性認知任務領域,例如銀行和金融業。
低風險職業:涉及復雜體力勞動的職業,如建筑行業,受影響程度較低。
此外,人工智能還可能通過提高效率和改善工作環境為勞動者提供新的機會。但同時,強化的技術監控也可能導致勞動者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
人工智能對哈薩克斯坦勞動市場的影響
在哈薩克斯坦,人工智能的應用正逐步擴展至多個領域。據勞動資源發展中心數據,行政事務性工作最容易受到影響,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完成多達45%的任務;而在體力勞動領域,這一比例僅為2%。
主要受影響領域:
呼叫中心:預計人工智能將替代90%的呼叫中心職員,聊天機器人和語音助手將成為主要服務工具。
機械操作和訂單處理:自動化設備將提高組裝和包裝工作的效率,同時降低30%的人工成本。
行政崗位:如銀行職員等重復性工作,由于易于被技術替代,正逐漸被淘汰。
專家觀點:技術轉型與職業調整
哈薩克斯坦人力資源專家繞姍·賴斯哈諾娃指出,人工智能對重復性和程序化任務的職業構成了最大威脅。例如銀行職員及其他事務性崗位將大幅減少,而業務流程管理相關的職業也面臨轉型需求。
她強調,盡管某些職業的傳統形式可能消失,但新型職業的需求會隨之增加。未來的勞動者需要注重“職能組合”,即結合多種技能并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作為輔助,以增強個人競爭力。
如何應對技術變革
根據哈薩克斯坦的《人工智能發展概念》(2024-2029年),政府計劃從六個方面著手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這些領域包括數據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培養數字技能、科學研究、法律法規完善以及技術加速發展項目。
托尼·布萊爾全球變化研究所的報告也提醒,各國政府不應僅僅著眼于限制人工智能的應用,否則可能在長期內損害經濟發展潛力。相反,推動技術普及、現代化勞動市場管理,以及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才是實現AI技術與勞動市場平衡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