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松
在這十年間,沒有一種經濟政策像量化寬松一樣,對世界經濟產生如此廣泛、深遠的影響。量化寬松原本是應對嚴重金融危機的緊急政策,如今有可能變成刺激經濟的常態。在美國于2014年結束量化寬松后,日本和歐盟又先后實施。有經濟學家認為,量化寬松是飲鴆止渴,但也認為,大難臨頭,不采取極端應急措施,可能就一發不可收拾。
量化寬松主要是指中央銀行在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資金的干預方式,以鼓勵開支和借貸,也被簡化地形容為間接增印鈔。
2008年9月中旬,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2007年8月開始席卷美國的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自1929年以來全球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美聯儲于當年11月決定購買60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開始實施第一輪量化寬松刺激措施,隨后又于2010年11月、2012年9月啟動第二、三輪量化寬松刺激措施。在第三輪量化寬松中,美聯儲不僅將每月購買債券額提升到850億美元,還承諾將近似零的聯邦基準利率至少保持到2015年。這是美國歷史上史無前例最大規模的貨幣政策行動。
量化寬松給美國帶來許多好處:穩定并推升了股市,提高了企業贏利、家庭凈財富和通脹預期,刺激了投資和消費,降低了失業率,由此造成的美元相對貶值擴大了,從而幫助美國率先走出經濟危機。
但是,量化寬松也被認為是“損人利己”,其惡果是造成惡性的通貨膨脹,資產價格飛漲,致使大量投機者進入市場,對能源和有色金屬類價格的影響更為巨大,新興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縮水,進口大宗商品付出增加,從而導致“輸入型通貨膨脹”。
2014年10月,隨著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美聯儲宣布結束量化寬松政策,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總共購買資產約3.9萬億美元。在注入數萬億美元流動性后,過去幾年美國年均經濟增速仍然保持在2%左右水平。
美聯儲實施量化寬松的政策效果,可能會成為華爾街、世界各國央行以及經濟學界未來數十年激烈爭論的話題。從經濟學原理來看,美聯儲的解釋是通過此舉壓制利率并推動投資者買進風險資產,從而刺激貸款、支出、投資、經濟增長和就業。不過,有關量化寬松政策的一些設想沒有變成現實。
批評者認為,此舉的危害,除了美國轉嫁危機外,還可能導致通脹、美元貶值和市場扭曲。特別是出現美元下跌、美股上漲、黃金上漲、石油和大宗商品上漲,造成新一輪的動蕩不安。
國際油價在2008年觸底之后,于2014年創近幾年新高,量化寬松是重要推手。有學者就量化寬松政策沖擊下的能源波動和價格傳導做了專門研究。2009-2013年的5年間,國際油價最低價格為每桶41.8美元,最高為每桶117.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