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扶貧經驗國際研討會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扶貧經驗分享活動”在北京舉辦,近30位與會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在論壇中做了專題報告,總結和分享中國和“一帶一路”沿國家減貧工作的經驗,探討和商議“一帶一路”各國開展扶貧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機制。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扶貧成果顯著。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肖鳳懷致辭時說,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累計減少農村貧困人口7億多人。2010年到2016年底,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1.66億人減少至4335萬人,中國將在4年內完成脫貧、提前10年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減貧目標。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譚衛平介紹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DG)在中國的實現情況。1990年到2015年,中國實現日均收入低于1.25美元人口減半、基本實現使所有人包括婦女和青年人都享有充分的生產就業和體面工作機會的目標;實現挨餓的人口比例減半。中國為發展中國家貧困率的下降做出了重大貢獻,是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
中國的扶貧經驗不可能醫治百病,但是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必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副主任李富根致開幕辭時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人民逐漸進入到全球化的主流地帶,擺脫貧困、實現經濟增長。
譚衛平在演講中將中國扶貧的基本經驗概括為三點:第一,通過對土地制度、經濟制度等的改革驅動經濟增長。第二,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第三,采取農村發展等特殊扶貧政策。他表示,中國扶貧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經驗就是積極實行“三農”發展政策和區域發展戰略,同時加強黨的領導,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加大扶貧資金投入,鼓勵社會全員參與扶貧。中國在推動自身減貧事業發展的同時,積極與發展中國家開展減貧合作,中國國際扶貧中心愿意通過與各方開展減貧合作,為世界減貧做出貢獻。
研討會上,來自國際國內的社會、經濟、科技等領域的專家就中國扶貧探索和案例、國家間扶貧工作經驗借鑒進行了充分的分享和討論。
在社會領域減貧論壇上,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林秀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她指出,從嬰兒時期起,家長的教育和陪伴就對孩子智商產生影響。因此,提高人力資源水平是幫助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源所在,提高兒童健康和教育是減低貧困代際傳遞的最有效途徑。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指出了中國農村產業扶貧的四種模式:貧困人口從事簡單事務的直接帶動模式、依靠工資收入的就業創收模式、參與分紅的資產收益模式,汪三貴指出,最佳模式應為以上三種模式結合。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曲強說,扶貧關乎資金。但在資金來源和其去向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ヂ摼W募集資金具備成本小、吸引力強的特點。他特別提出了P2P翼龍模式,認為該模式可作為低成本、信息透明、信用度高的借鑒案例。
經濟學家漢娜·賴德對扶貧工作中四對選擇做出了比較。第一,選擇普惠扶貧還是精準扶貧?普惠扶貧通常適用于貧困率較高(如高于50%)的情況,精準扶貧則瞄準農村或城市、女性或老人等,通常需要辨識不同家庭,更加困難而容易引發爭議。適用于貧困率較低(如10%)的地區。第二種選擇,扶貧輸血方式是直接通過現金還是其它手段(如為農村地區學生提供眼鏡)?第三,扶貧項目是通過公有手段還是私有手段進行?比如在中國,九年義務教育是公共手段,健康保險領域則有許多商業手段。第四是扶貧的具體問題,比如是要關注小學教育還是學前教育,還是職業教育?賴德認為,這些情況在中國和歐盟等地各有差異,不同國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不同選擇。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必要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學習合作機制,為沿線各國分享減貧發展經驗和知識提供平臺,促進交流與合作。
研討會由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中國國際扶貧中心、歐盟駐華代表團以及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聯合主辦,中國-歐盟政策對話支持二期項目辦公室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