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的“國際農業科技發展峰會”在京召開。來自全球7個國際組織和1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部和農業科研機構高級代表、國內30多家省級農科院、農業大學相關負責人共18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上,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農業的國際交流和對外開放不僅是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整體外交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農業國際交流合作深入推進,農業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中國農業部也在“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積極推進農業合作。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額從2000年的268.5億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845.6億美元,增長了6.9倍。據有關測算,2015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出口農產品231.3億美元,2010至2015年,年均增長6.7%;從中國進口農產品219.7億美元,年均增長10.5%;與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為451億美元,年均增長8.5%。沿線國家在與中國農產品貿易 中一直處于順差地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空間很大,農產品貿易發展前景廣闊。
自古以來,農業交流和農產品貿易就是絲綢之路的主要合作內容。依托古絲綢之路,中國從西方引入了胡麻、苜蓿、葡萄等農作物品種,并把絲綢、茶等產品帶到了中亞,沿線國家共享了人類農業發展成果的利益與實惠,播種了農業技術與農產品交流合作的愿景與期待。剛剛落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取得了豐碩成果,必將開啟“一帶一路”國際農業合作與發展的新篇章。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表示,中國農科院已與不少“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了深層次交流和多領域合作,產生了一大批重要成果,有力促進了合作國家的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今后將繼續把握“一帶一路”農業合作中突出科技合作先導地位這一契機,積極探索與沿線國家農業科技合作新模式,集結全球多方力量服務于全球農業發展,共同促進聯合國千年發展減貧目標的實現。
會議期間,全體代表一致通過了“國際農業科技發展峰會會議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宣言”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領域國際組織是開展合作的核心力量,促進要素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攻關是開展合作的重要舉措,提升沿線各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減貧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是開展合作的根本目標。“宣言”還就作物育種、植物保護、動物疫病防控、政策協調與產業合作、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等領域提出了具體的合作方案和設想。作為會議的綱領性文件,“宣言”得到了全體代表共同支持,對于指導今后同沿線各國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具有深遠意義。